母亲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今年73岁了,高高瘦瘦的,干净整洁,身体康健。
母亲是大家闺秀,外祖父是当地的才子、富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母亲有俩哥哥仨姐姐,母亲是最小的女儿,外祖父视为掌上明珠。母亲从小聪明伶俐,乖巧懂事,琴棋书画均有涉猎。外祖父经常带着母亲到自家的各个店铺打点生意。可是,时代变迁,家道中落,外祖父不久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当时,母亲才十岁。
在缺衣少食物质匮乏的年代,外祖母患上了慢性病,经常心口疼,有时候半夜突然发作,疼痛难忍,就用扫炕的扫把顶住心口。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流着泪说:“娘,您坚持住,我去请大夫……”“这么黑的夜,你一个小孩子,不要去!娘能坚持到天亮……”外祖母疼得额头上的汗珠子往下滑。母亲给外祖母倒了一杯热水,轻轻地递到她手里:“娘喝口热水。”转身就消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离村五里地的镇上有位医术不错的大夫,经常给外祖母瞧病。母亲提一把带罩子的煤油灯,使劲儿睁大眼睛,往镇子上走。这条路白天走过很多次了,黑夜咋就这么难走呢?坑坑洼洼的,深一脚,浅一脚。
当时母亲才十三岁,无视恐惧和孤独,心里只有一个信念,赶快把大夫请来给娘瞧上病,娘就不再受痛苦折磨了!不远处的村子时而传来几声狗吠。外祖母边给我讲,边抹眼泪,难为你妈妈了,那么小,又是黑夜。
抗日战争时期,我的大舅舅在外祖父、外祖母的支持下,参加了抗日战斗,他英勇善战,当上了游击队队长。十八岁参军,二十一岁在一次战役中牺牲了;我的小舅舅大母亲五岁,在经历家庭衰败时,一个十足的“少爷”“公子哥”精神崩溃了,精神失常。母亲,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母亲每天开导小舅舅,哄着小舅舅吃了药睡下了,赶紧去生产队里挣工分,养家糊口。家里再难过,也不让外祖母惊动仨姐姐,母亲知道姐姐们过得也不宽裕,都有几个孩子嗷嗷待哺,公婆需要照料。
母亲十五岁时,有一次在生产队上看磨面的磨子,寒冬腊月天寒地冻的,母亲夜里值班。饥寒交迫,又困又累的母亲蜷缩在墙角的面袋旁不知不觉睡着了,任凭机器轰隆隆地响。好心的邻居婶子来替班,轻轻地把母亲推醒:“孩子,把这俩饼子吃了,还热乎着……”婶子用一块蓝格子布包了好几层。母亲睁开惺忪的睡眼,手冻得生疼,脚也不听使唤了:“婶子,你来接班了,我怎么睡着了,磨子没出啥乱子吧?”母亲赶紧围着磨子转了一圈,没发现问题,拍拍心口,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幸亏睡得时间不长:“婶子,这可使不得,你家里好几个孩子呢,别让他们饿着了……”“孩子,婶子心疼你,快吃了吧!”“婶子太谢谢您了,我拿回家给我娘和我哥吃,娘不壮实,哥哥又那样……”“妮子,去吧,婶子都知道,小小年纪,真懂事……唉,苦了这妮子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母亲眼里含着泪,向婶子深深鞠躬。
回到家,母亲蹲下身,抱抱正在生火做饭的外祖母的肩膀,一股暖流瞬间传遍母亲全身,灶塘里的火苗映红了母亲的笑脸。“妮子,冻坏了吧!”外祖母心疼地看着母亲:“快来暖暖手。”“俺不冷,娘是个大火炉,俺回到家里看到娘没难受,还能给俺做饭吃,高兴都来不及。”清脆的笑声在简陋的土坯屋里回旋,升腾出温馨的旋律。
母亲对幸福的满足是如此的简单!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母亲本应该是坐在教室里接受文化教育的年龄,可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生活艰难,百废待兴,吃饱穿暖实属不易。
“哥哥,快醒醒,香喷喷的玉米面饼子,快起来吃”母亲把饼子凑到小舅舅的鼻子前。小舅舅接过饼子,大口大口地吃起来,边吃边嘿嘿地傻笑。母亲眼前浮现出,小时候小舅舅背着她在家里的后花园里玩耍的情景。那时的小舅舅仪表堂堂,好看帅气,再看看现在的小舅舅,目光呆滞。母亲下决心以她阳光的心态开导他,把小舅舅从痛苦的深渊里拉回来!母亲把头转向一边,鼻子酸酸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生怕外祖母看到,惹得她老人家再掉眼泪。母亲轻轻地拍拍小舅舅的后背:“哥,慢点儿吃,别噎着。”
母亲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一直很坚强,乐观。在生产队里干活儿歇息时,在田间地头,跟着会计学写字、算账,用半截树枝在地上写呀画呀的。村里的党支部书记看到母亲聪明好学,积极向上,又开朗大方,推荐母亲并通过考试成为了村里的人民教师。母亲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教孩子们学习文化课的同时还培养孩子们德智体全面发展。
孩子们都喜欢缠着母亲讲故事,母亲爱学生们,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班里的良敏,五岁妈妈就病故了,爸爸身体也不好,家里也是穷得揭不开锅。母亲经常帮助小良敏,给小良敏做衣服,买铅笔和本子,挤出口粮送到小良敏家。小良敏学习用功,把她当成了自己的母亲。后来良敏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在县城高中任语文老师,经常回村里来看望自己的“娘亲”。
母亲和父亲是一个村的,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两个苦命的人走到了一起,父亲精明能干,在建筑工地当包工头,日子一天天好过起来了。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父亲49岁出了车祸,撒手人寰。悲痛之余母亲擦干眼泪,坚强地接过家庭的重担。
母爱如涓涓溪流浇灌着风信子那藏在地下的根。母亲含辛茹苦把我们姐弟四个拉扯大,母亲教育我们要好好读书,好好做人!
小妹考上了师范大学,我和大妹、弟弟相继成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千家万户,我经营装饰材料店、大妹经营饭店、弟弟开厨卫厂。星期天母亲帮着打点我们姐弟几家的生意。母亲常说的话:做生意要靠天时、地利、人和,诚信为本,还要与时俱进。我们姐弟几个谨遵母亲教诲,生意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大妹妹经营的饭店生意不错,母亲建议把二楼三楼都承包下来,二楼三楼做旅馆,做到住宿餐饮一体化。在母亲大胆且智慧的决策下,妹妹妹夫也经营有方,生意如日中天。
我们姐弟几个再大也是母亲眼里的孩子,母亲对我们有操不完的心:“网络时代,你们每个人都是手机不离手,别老看没用的,学学做电商什么的……孩子们都大了,上学花钱多、娶媳妇花钱更多……”我们依偎在母亲身边,喜欢听母亲的唠叨,幸福感满满的。我们尊称母亲为“佘老太君”,我们姐弟几个耳濡目染,传承母亲的优良家风,勤俭持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母亲如一杯香茗,清香四溢,熏陶着我们;母亲慧眼独具,引导我们走幸福的路;母亲支持和激励我们不断前行。
作者:岳利平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