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承载着历史,凝结着记忆,是看得见的文化变迁,也是摸得到的文明根脉。5月16日,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进衡水市博物馆,细品馆藏文物,触摸历史脉动,感受衡水历史文化的厚重与鲜活。



上午9时30分,记者在衡水市博物馆门前看到,一些游客前来这里“打卡”。入口处,陈先生扫描预约码后,顺利进馆,他开心地说:“博物馆里的文物是一个地方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的生动体现,早就想来博物馆看看,今天特意和朋友驱车从武邑赶来,正好也圆了我的一个心愿。”



走进博物馆大厅,赫然矗立的一尊三足圆鼎闯进记者的视野。“这是‘冀州鼎’,大禹治水后,划分天下为九州,冀为‘九州之首’,铸鼎以纪之。”衡水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张涵介绍。在他的讲解和带领下,记者满怀好奇和期待开启了这场博物馆探索之旅。


衡水市博物馆位于衡水市文化艺术中心,建筑面积11182平方米,共有序厅、衡水历史文化展厅、衡水历史名人展厅、衡水红色文化展厅等8个展厅,展厅面积5402平方米,是衡水市第一家集文物征集、收藏、保护、研究、陈列、展示、教育于一体的地市级综合类国有博物馆。衡水市博物馆于2021年9月建成并对外免费开放,馆藏青铜器、石器、陶瓷器、玉器、佛造像、钱币等文物2199件(套),文物年代贯穿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



一件件稀世文物散发着历史的光辉,勾勒出衡水的历史文化脉络,向游客展示着衡水在古代史上的足迹。在衡水历史文化展厅,记者移步换景,仔细聆听着,目光忽然落在一件瓷壶上。“这是我们的镇馆之宝——唐代邢窑白釉剔花凤首皮囊式瓷壶。你看,这藏品上的花朵纹和戳印纹装饰多精美,它是模仿了北方少数游牧民族盛酒水的皮囊烧制而成,造型独特且完整。”张涵指着展柜里的“宝贝”向记者介绍,这件文物是1996年在故城县出土,拱形提梁,扁圆形垂腹,饼形足,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釉面平整光润,壶腹前后上部贴塑对称的鞯缛图案及璎珞仿皮囊缝合纹。


唐代邢窑白釉剔花凤首皮囊式瓷壶


黑石熨斗架


黑石豆形器


“这件文物叫黑石熨斗架,旁边这件叫黑石豆形器,都是馆藏一级文物,展现了汉代石器的精湛工艺和端庄大气!”张涵告诉记者,这两件文物都是1978年在冀州孙郑李汉墓出土的,它们构思精巧,雕刻细腻,是汉代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为研究衡水地域汉代的社会生活史、丧葬史提供了第一手实物资料。


记者看到,黑石熨斗架底部为正方形,矩形足,底上浮雕一虎形兽,背部承托一圆柱状架体,架体圆柱上浮雕四只昂首垂尾的虎形兽。四兽用吻部承托柱顶的圆形盘,盘上浮雕一只蹲坐的回头犼。圆柱中上部雕有一虎头。圆柱通体饰以波浪纹、锯齿纹、凸弦纹,通高63厘米,底座边长20.5厘米。




“咱中国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衡水市博物馆里的文物很丰富也很生动,看到它们,就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年代的生活场景,很震撼。”正在展厅内参观的北京游客万先生说,他和爱人是文史爱好者,以前是通过文献资料了解各地的文物,退休后他们游历了山东、河南、陕西、河北等多地的博物院和博物馆,近距离观察各地文物,感觉文物一下就“活”起来了。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衡水市博物馆的展陈采取实景搭建与数字化展示相结合的展陈方式,在场景复原、模型复原、砂岩雕塑、3D互动等立体展示的基础上,加入智能触摸屏、数字一体机、数字沙盘、电子感应系统等数字化、智能化的展示手段,进一步拉近参观者与文物之间的“距离”。


“你看,这里展示的是安平逯家庄东汉墓壁画。这座汉墓发掘于1971年,壁画内容为车马出行、庄园图等题材。”张涵介绍,为了凸显博物馆的展示教育功能,他们采用了数字化的展陈手段,通过壁画模型结合滑轨式触摸屏的方式,展示了东汉官职、出行配置等级、车马具等信息。



除此之外,衡水市博物馆还通过官方公众号上线“云游衡博”,让市民可以足不出户看展览。为提高文物数字化资源利用率,衡水市博物馆还把111件上等级馆藏文物的数字化资源上传馆内文物数字化展示屏,把馆藏精品文物的3D模型、文字介绍等每一个细节都呈现在观众面前,给大家带来新奇的观展体验。


博物馆是一座桥梁,一头连着历史,一头通往未来。衡水市博物馆用清晰的历史脉络勾画出衡水的“前世今生”,为参观者深情讲述“衡水之滨”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生动展示衡水的“文脉”“学脉”和“红色血脉”,让游客获得全方位、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漫溯于衡水市博物馆各展厅,千载岁月逐帧掠过,一件件精美文物连接过去与现在,悠久的历史文化在这里精彩再现,为广大游客打开了一扇了解衡水历史文化的大门。衡水市博物馆已成为衡水文化的“会客厅”、游客必到的“打卡地”和网友热捧的“网红馆”,成为展示城市历史文明的一张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