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有一条特殊的“沟”,叫“情深沟”。他不是以地貌特征得名,而是名字背后那一段英勇悲壮的感人故事。“情深沟”位于阜城县古城镇纪庄,这里曾是抗日英雄马本斋率领冀中回民支队血战千顷洼、胜利突围的发生地。


1942年,八路军回民支队锄奸科长刘世昌率队突围,被敌人火力压制,战士王汉杰发现一名鬼子正向刘世昌瞄准,他急忙将刘世昌扑在地,而自己却英勇牺牲。牺牲前,王汉杰艰难地掏出怀里的窝头,对刘世昌说,首长,赶快冲出去吧!刘世昌两眼含泪,告别死去的战友,一跃而起,杀向敌人。后人为了纪念这段感人故事,把王汉杰牺牲地的“沟”命名为“情深沟”。


在纪庄西邻的本斋纪念园中,那次突围战中牺牲的88名烈士长眠于这里。4月2日,烈士王汉杰的侄子王津平来到本斋纪念园祭奠,并代表全家人感谢纪念园讲解员、义务守墓人王志杰帮助烈士寻亲,让自己大伯的英魂回归故里。王津平紧紧握住王志杰的双手,几度哽咽。 


今年69岁的王志杰是阜城县古城镇纪庄村村民,回民支队烈士墓的第二代守墓人。从1942年王志杰的父亲王梦北埋葬88位烈士到现在,父子两代人已接力守护整整82年。在守好烈士墓的同时,王志杰还与社会各界一起,为72名烈士“找到”了家人。


父子接力成为陵园的“守护人”

清明节前后,本斋纪念园,花如海人如潮。数以万计的中小学生和各单位党团员职工集体出动,到烈士陵园祭奠革命英烈。这也是王志杰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扫墓、除草、擦拭墓碑,等待烈士与家人“团聚”。


1942年春,侵华日军先后对冀中、冀南抗日根据地发起猛攻,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回民支队在阜城县高庄村和纪庄村打响突围战,88名战士壮烈牺牲。“他们中年龄最大的30岁,最小的13岁。”王志杰说,他的父亲王梦北时任纪庄村村干部,亲眼目睹了战斗的惨烈。部队转移后,父亲和乡亲们含泪将烈士遗体就地掩埋。


王志杰介绍,后来,马本斋将军返回纪庄村,为烈士举行集体葬礼,建立烈士陵园。当天,父亲王梦北向马本斋将军当面承诺“誓死看护陵园”。


从1942年到1993年,51年时间里,王梦北恪守承诺,尽心守护陵园。1993年王梦北去世后,王志杰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守护烈士墓的接力棒。


转眼又是三十一个春秋,王志杰也从刚接手时的小伙儿变成了如今的“古稀”老人。“已经习惯了,每天不来看看这些革命英烈们,总感觉心里不踏实。”每天清晨,王志杰都要来到陵园走上一遭,看上一眼。


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不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能概括的。为了守护烈士墓,王志杰放弃了县城的工作,拒绝了朋友下海经商的邀请,一直住在村里。


“82年的坚守是为了更好地守护烈士英灵,传承红色精神。现在我还能动,如果不能守护了,会让儿子、孙子继续下去。”王志杰说。


整理英烈事迹 宣讲革命故事

“人们能记住英雄,这是我最感动的事儿,所以,我特别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先烈的事迹。”王志杰十分感慨地说。


不是“科班出身”,系统整理资料的底子也不是很厚,但这些都不妨碍王志杰整理和编写回民支队烈士资料的热情。“82年过去了,知道那场战争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我能做的就是在有生之年尽可能完整地整理相关资料,让更多人了解先烈,学习并传播他们的爱国精神。” 王志杰介绍说。


本着更好地发扬回民支队抗战英烈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王志杰呕心沥血,编写了1.3万字的《高纪庄突围战亲历记》,详细描写了当时激烈的战斗故事。“讲好英烈故事,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英烈的怀念、尊崇和礼赞,我愿意把他将给所有人听,想让他们知道无数英烈前赴后继,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英勇献身。也想让他们继续把这些红色基因传下去,来感染一代又一代的人。”


4月2日这天,王志杰已经连续工作了近20个小时,接待了7批前来祭奠英烈的人群。一整天只喝了杯奶粉、啃了口面包,声音已经嘶哑,腿也有些抬不起来了,但他依旧不畏疲倦,坚持讲解。


从1993年起,王志杰就成为了“专职”讲解员,一个小喇叭是他的标配。每当纪念园有活动时,他都主动前来为人们讲解。


“英雄是一个民族精神谱系中醒目的标识,是一个国家道德天空上璀璨的星辰。”王志杰对这句话有着很深的体会。为让讲解内容既符合实际,内容又接地气并做到通俗易懂,更容易让群众接受,每次讲解前,他都要认真细心备课,不敢有半点大意和疏忽。


“自从成为讲解员后,王志杰放弃休息时间,每天坚持一两个小时学习党史和军史。天长日久,他对不少历史事件熟记于心,给大家讲解也变得得心应手。讲起烈士事迹来生动自然,大家也都爱听。”本斋纪念园负责人时俊龙说。


烈士从不无名 为英魂寻找亲人

“烈士陵园里安葬的88名战士,多数人都没有留下姓名、籍贯等信息,有的还是化名。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亲人长眠于此。”王志杰说, 2012年,在翻修烈士陵园时,他萌生了为烈士们寻亲的想法。


“绝不能让英雄的事迹长埋于地下,要让后人记住他们的名字。”为了核实烈士们的姓名,王志杰有时上午清扫墓地,下午便赶往深州、饶阳、安平等邻县的民政局,核查牺牲战士的资料。


王志杰还根据父亲在世时整理的《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高纪庄战亲历记》中的线索,走访参加此次战斗的老前辈和家属,先后十几次前往衡水、沧州、保定等地寻找消息,虽遇到不少困难,但从未放弃。


一次次的努力坚持,终于有了回报。随着寻亲线索的汇集,越来越多的烈士信息得到确认。


王志杰有一个“账本”,不知道被他翻了多少遍,已经破旧发黄了,上面详细记录着12年来他找到的烈士姓名和故乡,“烈士杨略”一行却打了两处括号,标注着不同的化名。


原来,为了革命工作,杨略多次改名,参军之前叫杨贵锁,在区小队战斗时叫杨心田,直到担任回民支队干部才改名杨略。“虽然杨略的故乡离牺牲地只有120公里,但寻亲过程中我们多次核对,才找到他的后人。”王志杰说,在已经找到名字的烈士中,像杨略这样多次改名的有6个。


今年1月,又传来好消息,经多方认证,杨世桐、杨万海两位烈士的亲属已被找到。至此,园内88位英烈,已有72名寻找到亲人。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帮助这些烈士寻找到亲人,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困难会越来越大,但当我相信一定能找到,一定能让英魂回归乡梓。”王志杰眼含热泪地说。

摄影:崔贤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