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常见,书法博士不常有。


王高升,是衡水市首位书法博士,2017年获中国人民大学美学专业博士学位,其书法作品多次在国家级展赛中入展获奖。对于书法,他这样说:“书法不是百米短跑,不是‘狭路相逢勇者胜’,更像是一场马拉松。而我的马拉松,始于家乡……”



1983年,王高升出生于衡水市阜城县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生活环境几乎和文墨毫不相关,对于传统文化、书法艺术的热爱却似乎根植于他的血脉之中,星火即可燎原。“我与书法结缘是在少年时期,在做客时看到了表哥在写书法……”倏忽数十年,在王高升的记忆中,表哥站在书桌前执笔、蘸墨、沉思、落笔的样子仍清晰如昨。当时,年少的他一头扎到表哥身旁,执笔、书写,浑然忘己。


热爱如斯,动人心魄。


那一天,表哥送王高升一支毛笔,鼓励他继续写下去,亦开启了他的书法之路。


也许是真的和书法有缘。最初几年,没有老师教导,也没有字帖临摹,王高升依旧练就了一手工整的硬笔字和毛笔字。中学时期,他几乎包揽了学校的所有黑板报、标语,写的字经常被老师拿去展出。“那时候,我真的是沉迷练字不可自拔。不过,我的字还没什么艺术性,称不上书法。”


正式研习书法,是步入大学之后。尽管所学专业与书法并不相关,王高升对书法的求索却渐入佳境。他不仅自己临摹了很多作品,还跟随当地书法协会的老师学习,书法水平突飞猛进。


大二下半学期,他成为学校书画社的副社长,在校内组织举办了为期半个月的书法作品展览,其作品更是被学校图书馆收藏;


2009年,在河北省委宣传部的组织下,从省内各高校脱颖而出的9名书法新秀共同举办了“燕赵九学子书法长卷展”,他名列其中;


大学毕业时,在国家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第二届艺术展演中,他的书法作品《无题》获得了全省书法类唯一一个一等奖;


……




荣誉接连斩获,梦想更加坚定。


大学毕业后,王高升以专业课第一名的成绩一举考取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硕士,而后又顺利考入书法界顶级名校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美学专业书法理论与实践方向博士,跟随欧阳中石先生高足、我国首届书法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郑晓华教授深造。


书法艺术殿堂的大门正式打开。


博士毕业后,王高升进入国家最高文化艺术殿堂中国国家博物馆工作,目前任国家博物馆书画院古代书法研究所副研究馆员。期间,他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出版专著一部、合著一部、编著若干部,获首届全国高等书法教育论坛最高奖,并在全国多地讲学传道,被多所高校聘为兼职教授或研究生导师。其书法作品多次在国家级展赛中入展获奖,曾作为青年书家代表参加神舟十二号航天搭载,被杜甫草堂博物馆刻碑永久陈列。2024年初,百年老字号荣宝斋在京隆重举办首届青年艺术提名展,提名了全国30位优秀书法青年书法家,王高升赫然在列。


数十年跋涉深耕,十数年专业学习,王高升对于书法有了更深刻认知。“字如其人。从一个字的点画起伏之间,能看出你的审美趣味,修养乃至品性如何……”在他看来,要真正学到书法的精华,唯一的途径就是潜心学习、静心思考、用心领悟,“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抵挡住诱惑,才能与神与古会。”


作为美学博士,王高升谙熟美学与艺术学原理,认为艺术品既要对人们的视觉有冲击力,又要始终坚持书法本身的“纯净”。


“书法是艺术,但真正优秀的书法作品不该一味追求表面的视觉效果,而是要以其特有的儒雅静穆之美洗涤人们奔波的尘土和喧嚣,耐得住细细品味。”他主攻浪漫大草,但又能写工稳小楷,正是努力追求刚柔并济、践行“中和”之美的体现。



王高升钟爱且深入研究了清末民国之交的书法家曾熙,其新著《金石立命:曾熙书法研究》刚一出版就受到学界广泛关注。他非常认同曾熙循古知源的学书理念和博取会通的创作方向。


“在民国时期的上海,曾熙被称为‘隶书第一人’,实际上他是一个五体兼能的书法家。”王高升感言,曾熙循古知源,找到了大篆这个源头,将篆法运用到篆、隶、楷、行、草等各体中;又博取会通,广学各体、各家去感悟思考其间的关系,自成一家,“通才,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学无止境。不间断的学习、研究,让王高升在书法一途上卓有成就,亦成为一名书法艺术的思考者、践行者、弘扬者。



书法不仅是个人品味和艺术素养的体现,更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时过境迁,它已不再像古时那样与生活密切相融,却依旧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怎样才能学有所成?他浅谈了一点建议:“起步时,不要把视野放的太宽泛,做一个基本的选择。结合性格判断自己喜欢哪种书法风格、书体,在此基础上选择经典范本坚持下去,学通一家进而贯通百家。等小有所成,则要勇于‘跳出书法来看书法’,多去涉取书法之外的学养,培养更深层次的审美趣味……”


“我在国家博物馆工作,有幸见证了‘文华衡水-河北衡水文化展’在国博的盛大开幕,为家乡文化底蕴和建设成就由衷感到自豪。未来,我也希望有机会为家乡文化和书法事业发展尽点绵薄之力。”谈及家乡,王高升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