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0月,李希林(右)代表中央军委向刘镇武司令员授驻香港部队军旗。 资料图片


冀州区西吕津村历史悠久。《水经注》云,“水上有桥谓之旅津渡”“今冀尚有东西旅津二村,在城西六十里,土人讹为吕津”。因该村居西,故名西吕津。西吕津村坐落在冀州区的最西部、三区四县交界处,南邻邢台市新河县、西接邢台市宁晋县、北靠辛集市。


在西吕津村民们中间流传着起源于清末时期的一首歌谣:“刘明皋、段福临,疙瘩流星一大群;武胜文,生得巧,一挠钩子勾倒刘明皋”,“孙恒亮,生得苦,一亩地里二百五(每亩地摊派二百五十个铜钱,做抚恤金)”。这些顺口溜虽有些遗失不全,但足以印证清末一段可歌可泣的抗争历史。


据该村老人们口传,西吕津村清末归属直隶保定府管辖,当时在冀州、宁晋一带有股势力强大的悍匪,领头的是刘明皋和段福临。他们敲诈勒索,欺男霸女,无恶不作,人们对他们恨之入骨,但没有办法,连当时的保定府也惧怕他们三分。相传有一天土匪头子刘明皋来到西吕津村私塾,扬言后天要来绑票,连先生带学生一起绑,气焰嚣张得很。私塾教书先生是本村秀才薄庆海,号老贤,不但有文化而且做事胆大果敢,马上组织全村老少几百人,商量抗匪的办法。豪爽勇敢的西吕津村人一呼百应,誓死保护孩子,保卫西吕津村。到了绑票那天,全村村门四闭,进入战备状态,土匪大约几十号人从村西悄悄偷袭过来。会武术和年轻力壮的村民提前召集起来,上了西门楼子。战斗一开始,村民用土造的火炮轰击土匪,把他们压制在村西的苇子坑里,抬不起头来。刘明皋在村外大嚷大叫:老子大江大河都平趟,西吕津这小小的垄沟还能翻了船?眼看天就要黑了,刘明皋派二号头子段福临去老窝搬援军,扬言晚上一定血洗西吕津。村民知道情势危急,所以决定在傍晚誓死一战。当时,村里有位姓金的武术艺人,有百步穿杨的射箭本领,待瞅准时机,一箭射伤刘明皋。薄老贤一声呐喊:“乡亲们,我们男女老少用叉子、筢子当武器一起上,和土匪们拼了!”勇敢的村民打开街门,拿着粪叉、三齿、筢子当武器,拿着锅盖当盾牌,奋不顾身地冲了上去,和土匪们展开了白刃战。好一场恶战啊!村民孙恒亮在混战中不幸被土匪的子弹打中身亡,会武术的武胜文手疾眼快一挠钩勾倒了土匪头子刘明皋,随即村民一拥而上把他压倒在地。树倒猢狲散,小喽啰们见势不妙,腿快的跑了,跑不了的被村民活捉了。就这样,这股横行在直隶省恶贯满盈的土匪团伙,在西吕津村算彻底栽了。保定府知道这事后,给西吕津村送一金匾以表嘉奖,据说匾额一直被村民保存,但不幸在1966年地震时被毁。保定府高薪聘请名角将此事迹编排成舞台戏——《大闹西吕津》,并在直隶省巡演。


西吕津人惩恶扬善、嫉恶如仇、不畏强暴的精神和民风,孕育出一大批优秀的名人志士,广州军区原司令员李希林将军便是其优秀代表之一。李希林,原名李瑞林,曾用名李小伙,1930年10月出生于西吕津村,1945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冀南军区独立4旅10团战士、桐柏军区28旅82团班长、湖北军区独立4师10团收发员。194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大黄集、邓县、华县战斗和襄樊、宛西、淮海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任湖北省军区大冶分区鄂城大队侦通参谋、公安大队参谋,孝感专区公安大队参谋,湖北省公安总队司令部侦察参谋。1954年任中南军区公安部队司令部作战参谋,广州军区公安军司令部作战参谋、团司令部作战股副股长。1957年任广东边防团司令部作战股股长、守备师司令部侦察科副科长、团副参谋长。1962年任陆军师司令部作训科科长,副团长。1966年任陆军团长。1969年任陆军军教导队队长、师参谋长。1971年任陆军师副师长。1976年任陆军军参谋长。


1979年—1989年的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我军先后有18个野战军参战,一批像张万年、李希林等年轻有为的中高级指挥员在这场战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新时期熠熠生辉的一代将星。1979年2月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打响时,李希林时任42军125师副师长,由于在前线作战中战功显赫,战后被提升为军参谋长、军长,广州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1988年,李希林和同样战功显赫的张万年、史玉孝等晋升为中将军衔。1994年6月,李希林等19人晋升为上将军衔。李希林将军在其任职广州军区司令员期间,为保卫我们祖国的南大门作出了突出贡献。1994年10月,李希林还代表中央军委向刘镇武司令员授驻香港部队军旗。


李希林将军虽身居要职,仍然心系桑梓,念念不忘家乡的父老乡亲。行路难是农村第一大难题。旱天里,土街土路坑坑洼洼崴脚脖;雨天里,泥坑泥道深深浅浅没脚面。1985年,村干部到广州找到时任广州军区参谋长的李希林,说出了村里筹措资金修公路的想法。李希林表示大力支持,筹款30多万元。1986年春开始破土修路,到大雨季节大体完工。这条柏油公路东起西王庄乡政府,西至宁晋县营台村,途经西王庄、东罗口、西罗口、西吕津,全长14里,这是当时全县最早的一条乡间公路。


农村实行大包干后,人们一度忽视了水利建设,对1988年突如其来的旱情束手无策,西吕津村家家户户几乎绝收。心里装着乡亲的李希林更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为老乡们出主意、想办法,开导他们一定要艰苦创业,自力更生,同时四处联系,争取到贴息贷款30万元。全村百姓在李希林的鼓励与感召下,又自筹资金80多万元,聘请了6个打井队进入西吕津的田野,开始了打机井、造水田的战役。经过一冬一春的奋战,全村打成了60眼机井,上了23台变压器,拉了40000米的通电线路,全村近万亩土地一步实现了水利化、电气化,所有耕地结束了缺水的历史。1989年亩产首次达到800斤,多年来“过黄河、跨长江”的口号变成了现实。1992年,李希林回到西吕津,看到村民丰收后,高兴得合不拢嘴,嘱咐老乡们“干就干这样的实事,别搞花架子”。


1995年以前,西吕津村学校规模设施比较简陋,李希林得知后说:“教育是大事,盖个好学校很必要。”随即,他自己掏腰包,又找亲朋好友,凑上了50万元钱,专款专用,帮助村里建学校。这年村民们选择了上百人的建筑队进入工地,经过多半年的紧张施工,一片整齐明亮的校舍拔地而起。秋后,一至六年级几百名学生全部在新校舍里上学了。现在,该村学校占地40亩,瓦房40排,楼房4栋,教学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成为方圆十多里都能住校学习的标准化学校。1996年新校舍启用时,李希林还亲自为母校剪彩。为纪念李希林将军为家乡所作的贡献,村里把西吕津小学更名为“将军希望学校”。只要回乡,李希林都要先到学校看看。他曾语重心长地对老乡们说:“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家庭也是这样,没有文化知识翻不了身,要想出将才、出帅才、出人才,非办好教育不可。”校长办公室里挂着李希林亲笔书写的两副对联:“身正为范为人师表,严谨治校精心育人”“努力学习自学成才,品学兼优报效祖国”。


西吕津的村民们说,老将军李希林是西吕津村的骄傲,他与乡亲们亲密无间,从不摆架子。往年每逢传统节日或到北京开完会,都回家来看看。他一到村边就下车,走着进村,一路和遇到的乡亲们打招呼。年纪小的都毕恭毕敬地称他将军,年长的人都热情地喊他小名,没有拘束。他回到家来,喜欢吃小时候吃的小米煎饼和疙瘩汤。有一年回家,有关领导得知后要安排老将军到宾馆食宿,可将军婉言谢绝了,最后执意和乡亲们在村里一起吃大锅菜,体味那份浓浓的乡情。


作者:杨万宁 王新宁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