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立足特色产业基础,深入推进特色产业迭代升级“五个一”工程,瞄准“3+2”市域主导产业和“9+5”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强力实施项目建设、转型升级、强链补链、企业培育、开发区能级提升五大行动,不断调优存量、做大增量、提升质量,推动县域特色产业从中低端逐步向高端迈进。


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如何培育一批领军企业?今年以来,我市研究出台了《特色产业强市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以加快转型升级、强化科技赋能、提升质量品牌等六大路径为抓手,推动各项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集聚,奋力打造立县兴县特色产业集群,力争用5年时间,在特色产业强市和全国特色产业名城建设上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实施转型升级行动。做实“链长”制,用好“三个一”清单和“两图两库N指数”,组织县市区进一步完善细化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把年度任务目标落实到具体企业、平台、项目、产品上,进一步完善强链、补链、延链的顶层设计和路线支撑。聚焦三大主导产业和“9+5”县域特色产业,紧盯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改方向,持续推动规上企业新一轮技改行动,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覆盖率达到60%以上,2024年实现全覆盖。打造具有衡水特色的“1+N+X”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围绕“9+5”特色产业需求,培育一批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企业提供研发设计、生产管控、检验检测、供应链对接等公共服务。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重点项目。


实施科技赋能行动。做强创新主体,引导企业聚焦主攻方向,走专业化、绿色化、品牌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道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23年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770家和500家。推进工业设计,鼓励企业参加iF奖、红点奖和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等评选,提高“设计+研发+转化”能力水平。持续开展“工业设计+”常态化对接活动,推动设计加速向制造转移。每年开展工业设计进企业进集群活动15场次以上,服务企业300家。开展产学研合作,建设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集群企业开展常态化合作。做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派驻科技特派团工作,开展精准靶向、全程跟进的科技服务。


实施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活动,开展质量诊断和质量帮扶,每年帮助30家集群的企业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助力4家企业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支持集群企业参与标准制修订工作,每年新增主导或参与制修订标准12项以上。以安平丝网、枣强毛皮等集群为重点,积极组织企业参与省工信厅“冀有特色”“冀优千品”品牌推广活动。建立健全品牌培育评价体系,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区域品牌。


实施优质企业培育行动。支持龙头企业链式发展,建立“大龙+小龙”双线培育机制,市级重点培育26家“大龙”,每个县市区另优选3家本地骨干企业培育“小龙”,作为后备力量优先增补进入全市龙头培育库。落实“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国家小巨人”梯度分层培育工作机制,建档立卡,滚动培育,2023年力争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突破240家。实施企业冲冠工程,建立培育清单,推动企业冲击单项冠军,2023年力争培育省级冠军企业6家以上,国家级单项冠军实现“零”突破。


实施金融助力行动。完善金融服务,创新施行“线下+线上”政银企对接模式,常态化开展“政府陪行长走企业、走产业”活动,充分发挥衡水市智慧金融平台作用,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工业企业、中小企业信贷投放,用好上级行专精特新“小巨人”1000万元以上无抵押、无担保专项信用贷款产品。实施“十行百亿千企”金融行动,优选十家以上银行,投放百亿元以上资金,重点服务千家优质企业。遴选有上市意愿的企业,实施重点培育。强化企业上市全周期服务,开展上市培育与资本运作专题培训。


实施项目建设行动。加快招商引资,组织集群企业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中国·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中国—中东欧中小企业合作论坛等重大经贸活动。指导对接央企、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百强、上市公司等,签约引进一批优质项目。重点盯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总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建设,力促建成项目投产达效,每年力争新建入统企业20家以上,形成一批工业经济新增长点。以省级经开区、高新区、化工园区等作为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明确园区重点产业,提升园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推动资源要素集约利用,降低企业经营成本。高标准举办“衡水企业家日”,建立“213”企业人才培育机制,制定重点工业企业人才需求和引才政策两个清单,绘制重点产业人才图谱,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青蓝传承、蓝领工匠培育三大行动。办好“12345+衡企通”服务热线,强化政策入企和宣传解读,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