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冀州区退休干部辛向党将自己编著的《徐家庄村志》《松篱史话》《西李记忆》等9部村志、村史及其他有关冀州历史的书籍共24本书赠送给了衡水市图书馆,成为衡水图书馆历史上个人捐赠作品较多的作者之一。


辛向党多年从事党政机关文秘工作,2005年退居二线后,受聘参加《冀州市志》编纂。平时的学习积累和专一的市志编辑实践,让他接触到了大量史料,同时对冀州各乡镇的历史沿革、地理地貌、人物风情和风俗习惯有了充分了解,这让他深深地爱上了冀州的人文历史,并为他日后的史志写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要真正投入到一村一镇的史志写作,光有基础史料还不行,必须有亲力亲为的社会调查、重大事件的细节查证、历史人物的比对梳理和写作纲目的详略取舍。20年间,辛向党为冀州区的9个村庄编修了村志、村史,累计164万字,被人们称作“冀州的史料专家”。


在长期的史志研究和写作中,辛向党坚持阅读古籍,查阅家谱,浏览网络,从中发现与冀州村镇有关的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目前,他保存收藏了30多种、100余册的冀州史志书,抄录了“两帝三后六相”“明代书院”“清朝戏班”“村干部抗日保公粮”“办校助教美德女性”等100多万字的珍贵历史资料。


对把握不准的事件,辛向党坚持“一等二看三写”,即等机会寻找当事人、看史料甄别对错、写下来以备查考。他一直说,只有面对面才能问清事由,只有看到了才能确定真假,只有记下了才能理清头绪。20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了全冀州区的412个村,走访了近千名当事人,多次去冀州区、衡水市、河北省档案馆查找资料,记录事件。为此,他个人支付了近10万元的差旅费用。


辛向党说,写村史村志要听民心顺民意,把真正该留给后人的事留下来,把真正该写的人物故事写进去。为此,每有写作村志史的任务,他都会让村干部组织老党员、老干部开座谈会,或下户走访重要人物,做到宁缺毋滥,严实当头,以“磨破嘴、跑断腿”的韧劲厘清事件。编著《齐官屯史踪》时,为了掌握该村医疗器械生产的发展情况,他跑了24家企业;为了一名历史人物,他先后往其后人家跑了4次。


眼勤、嘴勤、手勤,已经成为辛向党获取史料的习惯。他看到过珍藏百年以上的老家谱8部,寻访过80岁以上的老者近百人,抄录过300余处的碑文石刻,拍下过千余幅老物件的照片。迄今为止,他已更换过5台电脑,8部手机。


辛向党撰写村史村志不仅凭激情,还讲究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思维和独到细致的思考。因此,每一部史志初稿完成后,他都要认真进行“沉淀、征求意见、修改”3个步骤,然后才送去排版和印刷。样书出来后,他还要带着书再次到村里征求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的意见,直到完全满意为止。


一如辛向党所言:“年高不听窗外风,彤彤晚霞映乡情。笔墨悄然寄远去,留下乡愁老凤声。”20年来,他不言报酬,痴心做事,所编著的9部村志史,为弘扬地域文化,助力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作者:吕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