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下年的行囊,告别鞭炮的回响,迎着春风料峭的早晨,眺望诗的远方。
轻轻撩开积雪的一角,大地揉着睡眼,从梦中醒来。她梦到春的使者,梦到桃花,梦到了绿叶,梦到了一树葱茏。
她开始蒸腾,开始向世界述说心事。雪,被大地的热情感动着,淌着泪,脱去素妆,作别盛景,飘向云霄。
柳是春的情人。她静静地站在河岸,寂寞地张望,周身的血脉鼓动着,企盼春风的抚摸。低垂的枝条吐出新芽,那是给春天的信物。
水边的芦苇不动声色。芦花摇动一身枯黄,看似漫不经心,苇根却偷偷积蓄着力量。那悄然破土的一刻,是它们扬眉吐气的日子。一洗往日的萧条和凄凉,向大自然诠释根的思想。
你看那解冻的河水,满身轻松,喜气洋洋。曾经凝固的碧波演奏出生动的乐章。鳞光闪烁,呼唤游走的生命。它们从不缺少爱意,张开胸襟拥抱儿女的希望。
站在小桥瞭望远方,翔鸿归途,悄然路上。它们认得对岸的芦苇,那是家的港湾。带着春天的绿意,带着清风的悠长,它们将真实的故事唱给村庄。
三十八亩地
顺着那条水泥路来到河边,路南是5号棚区。蔬菜大棚排列有序,熠熠生辉。春风料峭,寒意未尽。棚内已是绿色的世界。一对青年男女边劳动边歌唱。男的叫成成,女的叫翠翠。这是他们的创业基地。三十八亩,俨然一个绿色的工厂,车间、试验室、工具室、休息室,一应俱全。电脑控制,自动化操作。完全是现代化生产模式。无公害蔬菜、葡萄丰收在望。
很远很远以前,这里是一片荒野。红荆条子、柳树墩子,灌木丛生,杂草遍野。后来,他们的爷爷合伙承包了眼前这三十八亩荒滩。两个家庭勤劳开垦,种上了一片大高粱,大高粱艰难而倔强地生长在沙滩上。
再后来他们的父辈接管了这块土地。改良了土壤,打了井,修了渠,荒滩变成了水浇地。他们凭着三十八亩地,养活着两家人。盖起了新房,把成成和翠翠送进了高等学府。他们扬起笑脸,心里想着:终于成功地帮孩子们跳出了农门。
成成和翠翠学业有成,却没有按照父辈的安排,没有留在大城市。双双回到了三十八亩地……他们不满足于现状,反复论证,精心谋划,贷款、试验、创业,建起高标准的大棚温室,引进了果蔬新品种,并请来了专家进行指导。他们瞄准市场,科学管理,打造出了眼前的新天地。成就了事业,也收获了爱情。
三十八亩地,三代人的奋斗,凭着不断改革创新,以不同的生产方式,筑就了不同的人生辉煌。
听说成成和翠翠也有了儿子,他们正商量着给儿子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字……
旅游小分队
村里有个旅游小分队,青一色的老头老太太。这两年,他们转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春天是旅游的旺季。早晨起来,手机就爆了屏——他们包下的旅游大巴早早就出发了。出行的视频传遍朋友圈。
去年,他们去了大草原。看到了风吹草低,住过了蒙古包,喝到了香喷喷的酥油茶。这次是去黄山,看一看日出,游一游云海,赏一赏怪石,品一品著名的太平猴魁。
老年间,农村人困在家里,很少出门。那位老太太说,她往东去过家里的自留地,往西乘船过河回过娘家,往南有一条水渠,是她割草挑菜的去处,往北去的最远——赶过两次大尹村集……老太太的一席话,逗得一车人哈哈大笑。
过去,村里出过远门见过世面的就数齐老汉了。齐老汉是老八路。当兵前跟着姥爷学剃头,当兵时把剃头刀子带到了部队,常给某位首长剃光头。解放后退伍回家。一次,因庄基和邻居闹纠纷,官司没打赢,闭气不出,骑自行车到北京找老首长评理。他既没进过城,也不知道老首长的工作地址,骑着“大水管”自行车到处乱跑,让警察带到派出所。警察得知他是位老八路,便客客气气地把他送回家。人们问他“逛北京”的感受,他说:“北京的灯亮得多了,道宽得多了,烤鸭大得多了。”他说,首长请他吃了烤鸭,还喝了酒。从此,村里的大小干部都高看他一眼。
可见,当年去一次北京城是多么令人羨慕的事情啊!
如今,出行的便利是以前人们想都想不到的。随着大巴车驶入高速公路,老头老太太们唱起了卡拉OK。独唱合唱,欢快热闹。一位老太太亮开嗓门唱出的流行歌曲,原调新词——“旧瓶装新酒”,令导游小姐心服口服。
作者:刘善民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