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走进冀州区田园棉民俗文化园,传统织布机“唧唧复唧唧”的织布声不绝于耳。织布车间里,身着蓝色碎花对襟上衣,头戴碎花头巾的“织女”们,一字排开,坐在织布机前埋头织布,场面甚是壮观。“家里有活儿不耽误,农闲时就来这里织布,既传承了传统手工艺又挣了工资,一举两得。”说起这些,一位织布工人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土纺土织是中国几千年来劳动人民世代延用的一种手工织布工艺,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结晶。传统织造工艺凝结着繁杂的劳动,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要经过大小72道纯手工工序,织出来的老粗布冬暖夏凉、持久耐用。由于制作工艺复杂,掌握这门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使得传统老粗布更加珍贵。为了能将手织布的技艺传承下去,2005年,冀州儒商阴宗杰成立冀州田园棉被服有限责任公司。公司集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专门从事手织纯棉服装、床上用品生产、销售。2008年,冀州田园棉被服有限责任公司投资500万元,在冀州区北漳淮乡景家庄建设了仿古建筑形式的田园棉民俗文化园。这里红灯高挂、青砖灰瓦、飞檐翘壁,如诗如画,你可以在田园棉民俗文化园欣赏到传统老粗布全套的制作工艺,沉浸式体验传统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
2014年,阴宗杰将女儿阴红霞带入田园棉,让她尝试着参与企业管理。注入新鲜血液的田园棉,在秉承传统纺织技艺的基础上,以不断创新创造,呼应着市场和时代的需求。“首先我们在织布方式上进行了创新。”阴红霞介绍,田园棉手织粗布,选择上好的纯白棉纱和有机彩棉棉纱作为原料,从传统织布程序中除去了上浆和退浆工序,这样生产出的布料透气性更高、舒适性更强。同时,田园棉还将传统元素与流行趋势相融合,开发出纯手工制作的色彩绚丽、美丽如锦的床单、被罩、衬衣、睡衣等4大类、150多个品种、500多个花色的系列产品。田园棉手织布传统技艺已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快来看,这是我们开发的新产品。”在阴红霞的引领下,我们来到田园棉被服产品展厅。“这是我们的一款主打床品四件套,被罩运用的是双面料工艺,手织粗布做被里、精纺布做被面,外面看上去美观漂亮,里面盖上舒适健康,既富有时尚元素又兼顾传统文化韵味。”她指着一件床上用品介绍。
在当今崇尚绿色、回归自然的消费潮流中,田园棉将彩棉产品作为主打,纯手工制作,不染色、不上色,更加环保健康。“我们从新疆引进优质彩棉,推出形式多样的彩棉产品,颇受消费者喜爱。”阴红霞表示。
除了床上用品和服装,田园棉还推出了一系列颇具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我们的彩棉毛巾、帆布包等,可以根据企业不同需求订制,因其费用较低、传播范围较广,作为很多企业的伴手礼,在市场上非常受追捧。”记者采访过程中,谈话屡次被咨询、订购文创产品的电话打断,阴红霞耐心地回复着。
田园棉不仅传承农耕文化,更带动了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据了解,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田园棉把生产车间向农村延伸。“我们以村为单位设立农户加工基地,每个基地选定一个农户加工代表来管理,厂子提供织布机和原材料,农户们严格执行生产工艺标准,按要求进行手工作业,织好的布匹由厂子进行统一回收。”阴红霞介绍,生意最红火时,田园棉公司在全省组建了20余个农户加工基地,辐射400余户家庭粗布作坊,广大农村妇女坐在家中摇身变“织女”,足不出户就把钱挣到手。
“俺们是计件工资,上班时间非常自由,大到春耕秋收小到做饭接娃啥都不耽误。”“可不是嘛,在家门口,跟姐妹们聊着天就把钱挣了。”“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说起在田园棉工作的好处,“织女”们你一言我一语,好不热闹。阴红霞介绍,田园棉民俗文化园内的织布工人,基本都是附近村的妇女,她们平时在家以农活、家务为主,空闲时间织布,工作强度并不大,但挣钱却不少。技术含量高的岗位收入相对较高,像缝纫工、检验员每月收入能超3000元,织布工每月也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这对于农村人而言,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阴红霞表示,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利用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双手,把传统手工艺推向更广阔的市场,把土织布手艺发扬光大。同时,让人民群众在劳动中获得丰厚的报酬,实现致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