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博物馆是我市第一家集文物征集、收藏、保护、研究、陈列、展示、教育于一体的地市级综合类国有博物馆。馆藏青铜器、石器、陶瓷器、玉器、佛造像、钱币等文物1246件(套),文物年代贯穿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其中汉代黑石熨斗架(馆藏一级文物)、汉代黑石豆形器(馆藏一级文物)、北齐“天保三年”一佛二菩萨立形白石像(馆藏一级文物),唐代邢窑白釉剔花凤首皮囊式瓷壶(馆藏一级文物)、北齐至隋四面佛造像塔(馆藏一级文物)等颇具代表性。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历史的真实,共同感受文物的魅力。


唐邢窑白釉剔花凤首皮囊式瓷壶


1996年故城县出土,拱形提梁,短流,凤首形壶盖与壶身为分体式;扁圆形垂腹,饼形足;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釉面平整光润;壶腹前后上部贴塑对称的鞯缛图案及璎珞仿皮囊缝合纹;其上饰花朵纹和戳印纹。为唐代邢窑精品;高24厘米、底径10.3厘米;皮囊形制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的典型特征,这件瓷器反应了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文化的融合;同类别藏品目前全国发现4件,这是保存最完好的一件,为馆藏一级文物。


北齐至隋四面佛造像塔


2010年出土于衡水市故城县周辛庄,青石材质,通高136厘米,该造像塔的塔身部分,略呈长方柱体,上部雕刻双蟠龙纹,龙纹之下雕力士托宝鼎,两侧飞天翩翩起舞。


四面开拱形龛,龛上雕有维摩诘与文殊说法像,还有飞天、化佛、跪姿供养人、双龙等图案。龛角雕刻四根盘龙龛柱,现仅存两根,柱顶饰莲花,柱础为神兽承托莲花。


龛内浮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主佛面容丰满,双耳下垂,身着袈裟,施无畏印。主佛后二弟子面目清秀,双手合十于胸前,二菩萨头戴花冠,身披璎珞,赤足立于主佛两侧。主佛下部雕力士托举莲蕾,两侧各一护法瑞兽,底层雕三组龛式胡人乐俑图案。


此造像塔雕刻内容丰富,层次分明,气魄宏伟,为馆藏一级文物。


汉代黑石豆形器


1978年冀州前冢汉墓出土。该器由豆盖、豆盘、豆柄及底座组成。豆盖上部由两只嘴部相连作亲吻状的鸟状盖纽;豆盖外缘刻画几何纹一周;豆盘外缘刻画S纹饰;豆柄上浮雕三只仰卧昂首垂尾的虎形兽,三兽以吻承托豆盘,底纹为波浪形S纹、锯齿纹、凸弦纹和忍冬纹。底座为正方形举行足,座上浮雕有一只呈俯卧状的虎形兽,瞠目张口,四肢用力支撑所驮负的豆柄,生动逼真。通高46.5厘米,底座边长14.5厘米。为馆藏一级文物。


“天保三年”一佛二菩萨立形白石像


1984年武邑县袁小寨出土,汉白玉材质,通高85厘米、宽41.5厘米,由舟形背光、佛像及方形座三部分组合而成。背光上浮雕飞天、宝塔,主佛居中,头饰高发髻,身着袈裟,双手施无畏与愿印,跣足立于覆莲之上。二菩萨端立于佛两侧,头戴花冠,身披薄衣,足下蹬莲蓬圆座。底座为长方形,正面刻有一力士双手托莲蓬,两侧各刻有一护佛瑞兽。基座背面、侧面刻有16行共103字的供养人题记。为馆藏一级文物。


汉代黑石熨斗架


1978年冀州前冢汉墓出土。熨斗架底部为一正方形,矩形足,底上浮雕一虎形兽,背部承托一圆柱状架体,架体圆柱上浮雕四只昂首垂尾的虎形兽。四兽用吻承托柱顶的圆形盘,盘上浮雕一只蹲坐的回头犼。圆柱中上部雕有一虎头。圆柱通体饰以波浪纹、锯齿纹、凸弦纹,通高63厘米,底座边长20.5厘米。为馆藏一级文物。


北朝青瓷仰覆莲花尊


1948年河北景县的封氏墓群,陆续出土了四件青瓷莲花尊,断代为北齐,高度分别为70厘米、63.6厘米、55.8厘米、54.4厘米,分别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故宫、河北博物院。此展品为国家博物馆藏品的复制品。以莲花作为装饰主题,器形高大,气魄雄伟,装饰华丽,胎体浑厚,釉色青中泛黄,晶莹光亮,工艺精巧细致。俯视时,莲瓣层层盛开,釉色晶莹圆润,造型庄重威严,体现出了青瓷莲花尊独有的艺术魅力,堪称北朝青瓷中集大成的杰作,曾多次赴美国、日本等国家展出。


(以上内容由衡水市博物馆提供)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