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鹏是著名军旅作家,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团政委》和《北腿王》,十几年前皆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和喜爱。


李海鹏是饶阳县马屯村人,是文友孙永岗的亲戚。大概是2004年左右,李海鹏为创作《北腿王》回家搜集素材,走访了饶阳几个有关乡村。那段时间他让永岗召集几个文友吃饭相聚,始有幸相识。


李海鹏先生那时任解放军某防化学院政委,可能是师级甚或更高职务。他说曾长期担任团政委,对这个角色所负的责任及工作环境十分熟悉,所以才有《团政委》的写作。当时出版社已经定稿付印,他就又转入历史题材《北腿王》的构思与创作。因创建戳脚拳的“北腿王”曾长期在饶阳一带活动,他叫几个“文人”相聚,也是想了解一些情况和素材。


我虽喜欢写作,也参与过县志的编撰,但对“戳脚拳”的情况却一无所知。通过交谈倒是从李海鹏口中听到一些闻所未闻的轶事。


他说清嘉庆年间,冀鲁豫义军领袖冯克善冒险越狱流亡后,长期隐居在饶阳县的段君道村,频繁活动于深州、里县、河间一带,聚集力量,秘密活动,继续与清庭抗争。期间潜心创立了“戳脚拳”,被中华武林誉为“北腿王”称号。


为创作这部小说,李海鹏跑了很多地方,到段君道、北官庄等村去过多次,找过几十人。每遇到有价值的线索就要一追到底。因了这番釆访苦功,才有了书中“北官庄义收王林”“白洋淀清理门户”“龙虎台比武打擂”“百里洲怒诛恶霸”等动人情节。


那段时间,李海鹏多次回故乡采访,游走过多少乡村,寻找过多少线索不甚清楚,但叫我们相聚即不下四五次,每次都是日程满满,风尘仆仆,来去匆匆。两部小说出版后,他都曾经签名相赠,使我一睹为快。看着精彩纷呈的篇章,又稍了解其孕育诞生的过程,你才会深切体味出什么叫“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艰辛不寻常。”


李海鹏先生虽是名家,却很谦虚。他说自己练笔始于短篇小说,作品多有人物原型。例如发在《解放军文艺》上的《连襟》,就是写的自己的连襟。他这个亲戚就是县政府一名司机师傅,我也非常熟悉。对照小说描写,确实十分相似。谈到较大部头的作品,他说一是要写熟悉的生活,素材充盈于胸,故事人物可信手拈来;二是写有价值的重要题材,如不熟悉则要下采访苦功。我想,他的《团政委》属前者,《北腿王》自然属于后者。


结识李海鹏之时,我已从政府办调人大机关,因工作相对轻松一些,就又想在文学上“冲刺”一下。我反复想过李海鹏说的题材选择问题。按生活体验而论,自己最熟悉的是基层官场生态,若写个中篇或是小长篇似能把握。想到那些曾经的同事和朋友,那些生者和死者,那些奉献追求和升沉荣辱,那些角逐纠缠和蝇营狗苟,很多人和事是铭刻于心念念不忘的。但开了几次头还是半途搁浅。我是个谨小慎微的人,文章未写就想到一旦发表有人对号。不说反面人物,即使有缺点的正面人物也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因此我决定走第二条路子,在老作家胡业昌建议下,采写孙犁在饶阳搞土改的情况。


我多年喜欢孙犁著作,发现他写饶阳的小说就有近十篇。他平生只创作两部中篇小说,第一部《村歌》即写东张岗互助合作之事。《文艺报》记者吴泰昌问他最喜欢自己哪篇小说,他毫不犹豫地说“最喜欢《光荣》”,而《光荣》也是写于东张岗村,主人翁原型就是饶阳著名战斗英雄尹玉芬(这也是我们考证出来的)。孙犁耄耋之年的散文封笔之作《记秀容》,则是写大官厅小学一位十七岁女教师。


为了解大师当年的工作创作情况,在人物原型和文学作品的结合点上寻访大师的心灵轨迹,我和文友牛广欣到东张岗和大官厅二十多次,根据线索顺藤摸瓜,北上京津,南下邯郸,三进石门,两赴保定。尽量做到采访一人,即写一文,不能成文的也要整理一份原话记录。然后在此基础上完成一部长篇的记实文学作品。


因为下了笨功夫,受到部分专家学者、省市作协和新闻媒体的重视和支持。《衡水晚报》对系列文章和专家的信件逐篇刊发,《衡水日报》把记实文学《树大根深》进行了连载,《长城》《河北日报》《大众阅读报》都发表了部分章节,记实文学被全国大型刊物《传记文学》全文刊登,引起强烈反响。在省作协和安平县委县政府联合开的孙犁研讨会上,听了我介绍创作《孙犁在饶阳》的发言后,省作协副主席、河北师大文学院院长、孙犁研究专家郭宝亮同志说:“多数专家的研究,都是从文本到文本。唯有你们的研究独辟蹊径,调查占有了很多孙犁研究的新鲜资料。这是过去都不知道的。”香港的《凤凰卫视》拍摄《暴风骤雨》系列片,又组织人马赴饶把孙犁土改专拍一集,播放一周时间。(其它四集是根据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拍摄的《韶山土改纪事》、根据周立波《暴风骤雨》拍摄的《元宝村土改纪事》、根据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拍摄的《温泉屯土改纪事》和根据赵树理《李有才板话》拍摄的《阳城土改纪事》)在国内外宣传了孙犁事迹,扩大了饶阳的影响。


我下决心采写孙犁在饶阳土改的情况,得到很多业内人士的鼓励和支持。于我本人而言,确也似乎实现了一点突破。即省作协的大型双月刊《长城》而论,年轻时我曾多次投稿从未刊发,这次采写的系列文章却一期集中发出三篇。以前出过几本小书并无影响,《孙犁在饶阳》出版后,却收到很多专家学者索书致函,也有不少孙犁爱好者寄款求购。还有的大学来函索书做为教材。


这次步入老境后的采访写作,受益于李海鹏先生的启示,但离他说的“采访苦功”却还相差甚远。所以至今留有许多遗憾。如孙犁在大官厅是住搁置浮财的库房,但在东张岗的住处则一直未能查到。孙犁来饶时的地点是博野县大西章村。他在该村因右倾屡受批评,一定有知情人,但我们几次欲访都未能成行,直到成书时还是盲点。涉及这些内容,只有参照大师的回忆文字。因为缺少一手材料和鲜活细节,所以行文至此自然底气不足。这些遗憾,不知今后能否有机会弥补。


写此小文时,我向永岗了解李海鹏的近况。他说李海鹏十余年来致力回民支队情况的调查与研究,正在着手创作一部长篇小说,题目就叫《回民支队》。可想而知,这又是一项何等浩繁巨大的工程。


作者:何同桂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