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大,黎元为先。一座幸福之城,须有鲜明的民生底色。


从提升特殊困难人员救助水平到建立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到推进婚俗改革……翻开2021年全市民生工作账本,一件件民生实事深入人心,一个个民生项目落地生根,一项项惠民举措接连出台,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这一年,我市民政部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改善民生、服务社会主线,把“小事情”放在心上,把“大责任”扛在肩上,从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社区治理等方面着手,不断夯实民生保障,纾解民生难题,增进人民福祉,留下了一串串保民生、解民忧、聚民心的扎实足迹……


保民生:织密织牢社会救助网


“这里有专人给端水喂饭、康复按摩,吃喝不愁,多亏了党的好政策,让我的生活有了保障。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在冀州区集中供养中心,丁经荷老人感慨道:“以前没来供养中心的时候,只有邻居们惦记着我,做好饭了就给我送来。现在每天有人把饭送到我手边,还有人推我去晒太阳。”


图为冀州区集中供养中心护理员正在照顾失能老人。


走进冀州区集中供养中心,耳边传来悠扬的歌声,凉亭里几位老人在下棋,广场上还有志愿者在为老人表演舞蹈……这里温馨舒适,处处洋溢着家的感觉。


在我市,像丁经荷这样的老人,不在少数。他们有些已经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如何保障他们的日常生活,帮助他们摆脱贫困、感受社会的温暖与幸福,成了社会难题。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兜住基本民生保障之底,是民政工作的重要职责。


“我们以冀州区、景县、阜城县为试点,开展并巩固了农村贫困失能人员集中供养工作,以农村特困供养服务机构为主体、专业医疗机构为辅助、社会办养老机构为补充,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中失能失养人员基本生活照料等问题。”市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我市向2211名“丁经荷”提供了集中供养服务,并实现了由单一的“物质救助”向“物质救助+身心救助”双重保障的转变。


为推动我市社会救助体系提质增效、兜牢兜好保基本民生底线,市民政局协同各相关部门,全面建立乡镇(街道)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扎实推进社会救助“放管服”改革试点,50%以上的乡镇(街道)直接负责社会救助申请的受理、审核、审批工作;修订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认定办法,审批程序更加简化、便捷;制订加强城镇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十项具体措施,健全救助帮扶长效机制;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诚信承诺制度的通知》。全市脱贫人口中3.97万人依规纳入低保特困救助范围,10.62万低收入人口纳入动态监测范围。


市民政局建立了社会救助资金监管机制,依托省信息平台建成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全面实行低保特困信息网上公开制度,深入开展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巩固提升活动,着力保障群众的每一分“保命钱”,把每一笔“救助款”用在刀刃上。


去年以来,我市保障城乡低保对象7.3万人、特困人员2.13万人。城乡低保平均保障标准分别为730元/月/人、5452元/年/人,城乡特困平均保障标准分别为956元/月/人、7050元/年/人。


在衡水,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网,正织得更密、兜得更严。解民忧:关爱守护“一老一小”


为民解忧就得号准“民需之脉”。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现实向往和民生需求。


每天早8时,李淑芳老人就会来到桃城区衡丰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看着电视泡泡脚。“这个是药浴桶,下面的盒子里可以放药材,冬天天冷,泡脚的时候放点艾叶,可以驱寒。”李淑芳一边抬起脚,一边讲解足浴桶的使用方法。“这些都是免费的,工作人员给放好药材,倒好水,很贴心,这个照料中心真不错。”


正说着,几位老人走进来,和李淑芳老人打招呼,“来了,一会儿下盘棋?”“好!”李淑芳笑着点头。


在日间照料中心,有很多老人和李淑芳一样,每天练习书法、下象棋、做一些适合自己的康复理疗项目,还和其他老人聊聊天,日子过得健康充实。


“日间照料中心有棋牌室、餐厅、书画室等,可以为社区老人提供棋牌娱乐、心理辅导、休闲阅读、健康养生、定期义诊等服务。”衡丰社区居委会主任关辉说,白天入托接受照顾、参与活动,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这样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很合老年人的心意。


这是我市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养老服务改革的一个缩影。


去年以来,市民政局积极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需求。


2021年,全市新增养老床位631张、改造护理型床位1344张,新改建社区日间照料服务站14个,省定养老服务提质增能民生工程目标全部超额完成;改造提升敬老院5家,并在每个县分别建设了1家示范性农村互助幸福院;选取冀州、阜城开展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试点建设,相关工作基本完成;依托全市152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实现了社区日间照料服务全覆盖;有序推进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工作,28家养老机构达标。截至目前,全市有养老机构156家,在院老人8122人,市级示范性公立养老机构衡水市老年养护中心已投入运营。


同时,市民政局把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救助保障、关爱教育活动,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我市在市县两级成立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将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纳入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范畴。明确属地政府和村(居)委会监管责任,在乡镇(街道)配备了124名儿童督导员,在村(居)委会配备了5122名儿童主任,定期走访摸排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家庭,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在监护、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建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制度,将非父母双亡、但家庭没有能力或没有意愿抚养的儿童纳入保障范围,提供生活、医疗康复、教育资助救助等多重保障。目前,495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已纳入保障范围,1.4万名家庭困难儿童分别纳入低保、特困救助、残疾人补贴等保障范围。加强儿童机构建设,逐步完善儿童救助保护场所设施,不断满足监护照料困境儿童的需要,全面推行孤弃儿童区域性养育工作,逐步完善全市孤弃儿童保障体系,提升全市孤弃儿童服务管理水平;将未成年人保护热线并入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受理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求助、投诉、举报和案件线索;加强基层未成年人工作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能力。


图为衡水市社会福利院开展庆祝六一活动。


我市在121个社区全部建立未成年人专属或共享的活动场所,打造涵盖道德法律、社会公益、科普知识、文学艺术等内容的微型图书馆76个,共有各类图书5万余册;设立社区家长学校,并依托专业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对不同未成年人群体的人文关怀、精神慰藉和心理健康服务,连续4年举办家庭教育系列巡回大讲堂;突出社区“儿童之家”在道德建设、陶冶情操、娱乐身心、社会实践、心理疏导、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功能,举办各类培训班57期,参与者达10万余人;通过家庭文化建设、美德建设、文明建设相结合,举办家庭亲子朗读竞赛、弘扬好家风、“文明家庭擂台赛”系列活动,组织中小学生到社区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等实践活动100余次。


聚民心: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近年来,市民政局不断强化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升社区服务场所,解决基础设施陈旧、面积狭小问题。通过新建、置换、项目配套等方式,全市121个城市社区,90%的综合服务场所面积均达到500平方米以上,超过1000平方米的占21%;社区服务网点1323个,均在“15分钟服务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100%;4994个村普遍建立了“一站式”服务站(点),服务场所面积达到300平方米以上的占55%。


为推进共建共享共治,市民政局积极推进村(居)议事协商,在全市114个乡镇的368个村搭建了村级议事协商平台,实现试点乡镇全覆盖,在社区启动了“1182”社区协商善治工程。饶阳县五公镇邹村的“四长五包”机制、网格化管理模式被推荐为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促进物业管理与社区治理融合发展,以主城区为试点,冀州区、景县为试点延伸,强化街道、社区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深化物业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实现“社区党支部、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楼门长和综合服务站”六位一体协调机制全覆盖。


图为桃城区利民社区开展“邻里守望敬老爱老”重阳节饺子宴活动。


全市4994个村和121个社区全面完成了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新一届村委会主任年龄明显下降,35岁以下村、社区“两委”干部达到6064名,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达到690名,充实专业社工师77人,进一步夯实基层治理工作人才基础。


察民意:社会事务管理更规范


鲜花、气球、彩带、红毯……去年“五一”前夕,近百位新人齐聚一堂,参加了由冀州区组织的“爱心向党 一世情缘 百年礼赞”集体婚礼暨衡水市婚俗改革、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现场会。没有震耳鞭炮声、没有奢华酒席、没有豪华婚车,这场集体婚礼,喜庆而不失典雅,简约而不乏温情。


图为冀州区集体婚礼现场。


冀州区中医院职工赵曼在得知活动信息后第一时间报了名。“因为疫情原因,我和爱人推迟了婚礼,前些天听说区里举办集体婚礼的消息,就报了名。我们商量好了,参加过集体婚礼,就不再回老家摆酒席了。”赵曼说。


此次集体婚礼是我市推动婚俗改革的一个生动实践。


去年以来,市民政局深入推进社会事务改革和管理,为全社会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社会服务,广大群众有了更多认同感。


“婚丧嫁娶皆为民生。”市民政局副局长张杰表示,为培育文明健康的婚俗文化,遏制天价彩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正之风,推广体现优秀中华文化的传统婚礼,我市探索推进“1234”模式的婚俗改革,组织举办集体婚礼,倡导特色突出、文明节俭的现代婚俗礼仪。“1234”模式,即厘清一个清单,将移风易俗、倡导节俭、完善村规民约等写入村级自治组织责任清单,明确村级组织责任,通过“行政干预+村规民约”形式,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米”;成立两级协会,推动各村(社区)成立红白理事会,全区成立红白理事联合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打造三处基地,利用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优势条件,打造以“冀鲁豫边区省委党校”为主题的红色集体婚礼基地、以“农光互补示范园”暨“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环保集体婚礼基地、以“皇家小镇”为主题的汉式集体婚礼基地,通过集体婚礼形式,在节约办婚费用的同时,有效提升婚姻仪式感;倡导四种精神,鼓励新人加入志愿者队伍,发扬“奉献、互动、友爱、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厚植家国情怀。


为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市民政局引导县乡政府加快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采取政府、民间资本相互补充的方式,完善相关奖罚机制,创新资金保障模式,在条件成熟的县乡建立公益性公墓,减少丧事土葬、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节约农田土地占用,推动厚养薄葬、文明绿色祭奠。2021年,全市累计完成42处乡镇中心型公益性公墓建设,农村公益性公墓覆盖率达40%。我市积极倡导文明祭扫、绿色祭扫,市殡仪馆和冀州区、饶阳县、景县殡仪馆开通了免费网上祭扫通道,市殡仪馆、冀州区殡仪馆还举办了集体代祭公益活动,代市民表达对故人的哀思。


此外,市民政局承接北京市长期滞留流浪乞讨人员,项目开展至今已接收2258人,并为688人成功寻找到亲人;建设完成13个乡镇(街道)社工站并开始试运行;对接跑办并成功申报全国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第二批国家综合创新试点地区……


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民生的接力棒不断传递,一幅幅温暖幸福的民生图景正在衡水大地徐徐展开……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新的征程上,我市将以勇往直前的勇气、披荆斩棘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追求,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事业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