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你所知,此书事关“亲情”。
读《陪伴是与时光等长的事》,翻到仅仅三四十页,我就知道我看到了什么,那是一部卓越的非虚构作品的气息,它以不容置疑的姿态扑面而来——细致、详尽、气象万千。那些疼痛的、伤感的、真挚的爱与忙碌的、敷衍的、卑琐的生活,都在书写中被提炼、被组织起来,形成一种审美的、戏剧性的人生。而这个人生也许并不仅仅属于那个中国最会讲催泪故事的痴情大叔——贾九峰的。
传统文章之学强调真实。真实确实是文章根本,但作为文学的散文,还有一个向度,就是“表现”。我们怎样表现自己,这里包含着愿望、想象、梦想,当然也包含创造,否则就不成其为艺术。贾九峰的散文就是“表现”的,读他的文章,你会感到,是和他一起看这“这个人”为自己建立起具有重重意义和种种趣味的空间,这个人不仅是被描摹和确认出来的,也是被探索和发现的。写作在这里不仅是生活的反映,它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的延展。
贾九峰之文大家都觉得很好,常有惊艳之感,有时真好比“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全书收录了作者五十多篇散文,也不过十二万多字,但我认为这是一部大书,是不可多得的散文精品。在艺术表现上,它成熟、老到、恬然、自然、简约、含蓄、耐读,达到了一种高度浓缩的、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在内容上,他所描诉的各种“记忆”,是经过了多年的积存、沉淀、发酵和层层过滤和提纯后的有意味的人、事、物;作者对亲情、乡情、友情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挥之不去的挚爱深情,但这种浓浓的情,又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反思,即是说,情感是参透了理性审视的情感,而理性则是情感化了的理性。这样,生动有趣的具象描写,实际上已经是抽象化的具象,因此,它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并唤起读者对某些往事的回忆;新颖独特的内容,常常给读者带来意外的惊喜和审美愉悦;而内涵的丰富性,为不同的读者和评论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理解和阐释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这些散文,在我认真地阅读之后,发现它们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相关性,它们都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描写了从即景抒情走上“忆之路”——对往事的回忆。正如朱自清所说“我们依着时间老人的导引,一步步去温寻已失的自己;这走的便是‘忆之路’,在这‘忆之路’上愈走愈远,愈是有味,因其味渐渐蒸散而甜味却还留着的缘故。”这些散文虽然写的是个人生活圈子里的身边琐事,但因为贾九峰用精神的思缕牵着已逝去的时光,所以写得情意绵绵,回肠荡气。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窥见一颗博大的爱心:爱父母,爱妻儿,爱朋友。他痛感美的失落和美的毁灭,从而深深地感慰那已经逝去的爱是那般的甜蜜、温馨和宝贵。作者从作为儿子、丈夫、父亲、老师、朋友所应有的伦理、道德及仁爱之心出发,检点自己在人伦关系中的生活细节,对自己的粗疏、随便、懈怠,表示深深的自责和无尽的悔恨。愈是自责自悔,愈是表示修善补过,便愈是宛然托出一颗诚挚、广博的爱心。
作者在《笨拙的爱》一文中写道:爸爸在电话里叫我,我眼睛却没有离开电视机,只木木地答应着。爸爸问我房子里冷不冷,问我还要不要回家去住。爸爸虽然是一种试探地询问,但我听得出来,他是希望我能回家住的。春节过完了,弟兄们开业的开业,上班的上班,家里突然又剩下了爸爸妈妈两个人,他们一定是觉得孤单了。爸爸的声音也显出了一丝的犹豫,仿佛他是在求人办事似的。
……
爸爸妈妈老了,他们的头脑和手脚已经笨拙到了学不会轻轻摁下手机通话的结束键,可他们的心永远像一床晒透了阳光的棉被,紧紧地包裹着我们,轻柔,舒暖。
爸爸声音的“犹豫”,“仿佛他是在求人办事似的”,道出了作者内心的自审,自审自己对父亲的失敬。自责自悔是出于作者为人的人性、伦理、道德,更是出于自己对父亲的一片挚爱深情。灵魂的自尊更加反衬出对父亲的情之切切,爱之深深。另一方面,用悲悔心理观照和描写人生,伴随着他“爱”的饮泣,使散文散发着人道主义的温馨气息。
再如《枕边的秘密》:我一件件收拾着父母枕边的物品,便懂得了父母能够相濡以沫走过了五十多年,都是因为每一句深浸着情爱的枕边言语,当然还有这些看似琐碎实则维系着对方生命健康的相互支撑和搀扶。
《你比月色温柔》:那一夜,坐在月光里的妈妈像一尊爱的塑像。这是个从蜜罐里蓦然掉进泥淖的女人,是个曾与死亡擦身而过的女人。她脸上那一份阅尽沧桑的静美,经了月亮的光镀,散发出比黄金更高贵的光泽。我无声地坐在妈妈旁边,懊悔在与妈妈共同生活的三十多年里,有多少爱与美的画面都被我少不更事的心忽略过去。
在他的散文中有一种亲近的和暖渗透心里,如同和一个温雅、亲和的朋友品茗闲聊,他以特有的淡然和轻柔讲述着对父亲病重的无助、父母相濡以沫的情感、人生岁月的忽略。在这润物无声的倾听中,我们会陷入人间烟火的深处,随着他的情感波浪一起体味生活的本真甘苦,让人潸然泪下。
贾九峰一直在写和要写出的实际上就是“性情”二字,特别是出自北方平原上的人们。这种“性情”以地方文化为依托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脱离了这种地域文化,他的性情必然单薄;同样,如果离开了性情,贾九峰的文章就少了血肉。通过人性和人道的叙事二者的融合,他以扎根在北方平原土地上的生命存在,叙述了对家乡的情感和记忆。《光影流年》中这样写道:这两根杆子矗立在当街的两旁。在年幼的我看来,它们之间的距离是那样的宽阔,足以盛下村里孩童的所有梦想。最近的一段时间,我每回到老家,都要去当街站站,同过往的乡亲们打打招呼。我看到当年偌大的电影场,如今变得狭隘、脏乱而无聊。我无意感喟我们之间究竟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只想追忆它带给我的曾经的欢乐,丰盈了我和伙伴们贫苦的童年。
在他的笔下,“家乡记忆”是美好的:诸如人性美、自然美、习俗美、人格美等等。但这决不是单纯的“恋旧”,因为乡村记忆(传统)中的确积淀着许多值得发掘、发扬、继承的美好的东西;即便那些表面看来不文明的现象,也能进行一分为二地剖析,从中挖掘其合理的内核。但同时看到,现代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发展潮流,“现代乡村”终究要和记忆中的乡村“告别”,这也是历史的必然。所以,贾九峰所表现的记忆,都不是静止的画面,而是一幅幅动态的连环画。但问题在于,传统中美好的值得保留的东西能否被保留下来,以及如何保留,则是他为之忧虑并提醒世人的用心所在。
全书内涵丰富,就单篇而言,大多数篇什,也都是高度浓缩和内涵丰富的。说它是高度浓缩的,因为不论写人还是记事,都能在极为简短的篇幅内,概括出它们几十年所经历的风雨沧桑。其次,在被“忽视”或看似“无意义”的人、事、物中,发现深藏于其中的“意义”,是他的散文让人感到新颖独特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写这些看似“无意义”的人中,作者或许没有考虑得太多,他只是顺着自己心灵与生命的河流写下了一些属于他个人的文字,一些带着私人印记与思考重量的精神微光;而他这种顺其自然的写作姿态,与生活和灵魂沟通的诚恳与低调,恰恰挈合了散文写作低俯、宽大的精神。比如像《青年理发师》《餐车奇遇》这些散文,从作者的叙述中,我们深切感受到时光的温暖与残酷,同时细致而生动的人物描摹又使读者紧紧跟在作者身后,随着他深情的注视而注视。在这些人物身上,作者倾注了自己生命流程中的热爱和疼痛。并促使他从“被忽视的事物”中发现了“被遮蔽了的意味”,且根据内容的需要找到了恰当而多样的表现手段,做到了具象与抽象、情感表达与理性剖析的自然结合,从而使他的散文获得了朴素而又深沉、单纯而又丰富、好读又耐人寻味的艺术品格。
贾九峰的散文有对真实和真诚的独到理解,他忠实于自己的真实状态,推敲这个状态,并且提供了一套富于内在性的、颇具表现力的散文语言。当然,到目前为止,他还主要停留在个人生活的范围内,如何更开放、更宽阔,与世界展开更有力的对话,或许是他今后面临的主要问题。
作者:朱文利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