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深州又开始举办庙会了。年轻时在县城上班,由于工作需要,深州的庙会我几乎年年参加,无形之中对当年的庙会有着深刻印象。


说起当年的赶庙会,相信那些上了年纪的人印象比较深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刚刚改革开放,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赶庙会是一个热门话题,每到农村地里忙完活儿了,人们开始闲在了,县里就要开始举办庙会了。对于那个年代的人特别是农民来说,那可是件大事,大多数家庭往往会携老带小,开着自己新买的拖拉机、三马车等,兴高采烈地前去赶庙会。


那时的赶庙会有几个特点,一是宣传声势大,发动广泛。每年,县里有关部门都会早早地筹备庙会的有关事宜,提前几十天就把举办庙会的通知广泛张贴在全县各地特别是农村,再通过深州电视台进行大力宣传,基本上达到家喻户晓,为成功举办庙会造势,营造出浓厚氛围。


二是赶庙会的人特别多,场面蔚为壮观。举办庙会基本上都是选择在秋收以后,所以赶庙会的人们特别多,大多数还是一家一家的,有的还会约上自己的街坊邻居或者好友,成群结队奔向县城前来赶庙会。庙会上人挨人、人挤人,可谓人满为患。公路上拖拉机、三马车、摩托车等各种车辆络绎不绝,甚至还会发生堵车现象。


记得有一年赶庙会,又喜逢深州贸易城开业之时,整个贸易城特别是赶庙会的纬一路人山人海,道路被赶庙会的群众围得水泄不通,据说,当时的省长本来是要出席开业典礼剪彩并致辞的,但就是因为人太多,车辆难以通过,而被迫取消。


再一个特点就是战线长、规模宏大。那时的庙会,一开始是在当时最为繁华的县城唯一一个东西大街上,这里也是县政府以及政府各部门集中办公的地方,由于人多车多,人们上下班很不方便。后来改在当时的大商业街也就是现在的永安大街贸易城举办,无论在哪举办庙会,都是整个一条大街,足足有几里地长,到处都是各种摊点,盛况空前。


还有一个特点是物资丰富,极大满足了群众需求。庙上物资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瓜果蔬菜、服装鞋帽、儿童玩具、文化用品、生活生产用品一应俱全。为适应形势需求,还专门设有牲口市、农机具市、农资市场等,人们在庙会上基本都能随心所愿。


除了这些,庙会上还有文化活动,颇能吸引人眼球。对于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文化程度的人们来说,那些文化活动都能满足。年纪大的可以坐在礼堂里、影乐宫里看馆子戏,没有钱的可以看高台戏;年轻人可以看电影,有专门放录像的,还有游戏厅、跑马戏的、变魔术的,以及各种通俗演出节目;少年儿童玩耍的东西那就更多了,各种儿童游乐场、套圈的、抓奖的遍布庙会的各个角落。儿童书籍到处都是,还打折贱卖呢。吸引了不少孩子的眼球,也给孩子们带来了许多欢乐。


俱往矣。现在这些都已经成了历史。如今再赶庙会,人们的劲头儿已经不再像过去那么足了。究其原因有如下几个:一是人们的时间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农村,过去的农闲时间不见了,一有时间人们还会变着法地出去挣钱呢,再也没有时间闲逛庙会了。二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过去赶庙会主要是购买生产生活用品,现在各村小卖部、超市几乎都有好几个,在自己家门口就能买到大多数生活必需品,不必非要等到赶庙会时再买了。三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孩子们看得多、玩得多了,庙会对他们没有那么大吸引力了。


庙会,承载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希望它在传承发展中不断创新,在人们心目中种下更多的期许……


作者:郭树合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