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3月参军,1946年8月入党,因为读过书,被部队分配当卫生员——虽然没有端起枪走到前线,但一直坚守后方抢救伤员、护理病患……今年92岁高龄的深州市老党员、老军人孙玉春曾先后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并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受伤。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他至今记忆犹新。


1945年3月,冒着硝烟弥漫的抗日烽火,16岁的孙玉春和同学一行5人,在交通员的带领下,几经辗转进入部队,被分配学司药。当时,部队在野外设立数个药材补给点,药材分发工作多在夜间进行,每个司药人员都练出了一套分发药材的基本功,在夜间没有灯光的情况下,全靠手摸心计进行操作分配。那个时候,孙玉春为了练习下了苦功夫,晚上自不用说,即便白天也利用午休时间用黑布条蒙上眼睛反复练习。学了3个月司药的孙玉春,以结业考试第一的成绩被派去军医班学习打针、抢救等知识。


解放战争时期的卫生队,不仅要治疗伤病员,还要保卫伤病员的人身安全。每次战斗中,孙玉春都带领卫生队全力为伤病员精心治疗,细心护理。“我们就是战场上一个特殊兵种,职责不是杀敌,而是救人。”孙玉春说,只要听到“卫生员”这三个字,不论冒着多么密集的炮火与子弹,他们都会义无反顾地冲到受伤的战友身边为他们治疗,使他们早日恢复健康,重返前线杀敌立功。对于战场上的卫生员来说,急救包、夹板、绷带这些东西就是他们的“武器”。


1951年6月,孙玉春随部队赴朝鲜参战。入朝路上,部队多次遭受美国空军轰炸及照明弹干扰,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但是没有人退缩。志愿军战士们经常选择在夜晚行军。由于当时伙食缺乏营养,不少人患上夜盲症。当年10月,孙玉春在文登里战役中,因抢救伤员,右耳被震聋。


孙玉春印象最深的一次抢救经历,是抢救一位小战士。这名战士右眼负伤,必须实施眼球摘除手术,但当时没有麻醉药品。看着小战士年轻稚气的脸庞,孙玉春不忍心对他提起。小战士得知后笑着说:“听说关云长能刮骨疗毒,俺是党员,不怕疼!走,做手术去!”说罢,拉着孙玉春的手就向手术室走去。在手术台上,小战士还鼓励孙玉春:“孙医生,来吧,俺不怕,咬咬牙就过去了,等俺好了,左眼一样可以瞄准打敌人!”孙玉春至今记得,小战士两只手紧紧地抓住手术台的边沿,豆大的汗珠扑簌簌从额头滴落,全身不住地颤抖,可他自始至终没喊一声疼。手术后,小战士爬起来,抹把汗,顺手拿过一根棍子放在左眼上瞄了瞄:“还行,不妨碍射击。”小战士的坚强勇敢让孙玉春既心疼又敬佩。


孙玉春每天给伤员敷药、包扎、缝合,他已然记不清到底救治了多少伤员,又有多少人在他面前离去。怀着对敌人的仇恨、失去战友的悲痛,在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上,孙玉春更加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枪林弹雨,实施战场救护,挽救了很多志愿军战士的生命,并荣立三等功,获独立勋章一枚。


1955年4月孙玉春随部队回国。任卫生队队长期间,他严格要求大家“和平时期也要以战时状态对待工作”。司药人员能做到摸黑准确配药,医务人员不借助医疗设备,通过望闻问切能基本判断病情。除正常工作外,他还带领医护人员每天演习救护伤员。靠着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孙玉春带出了一支技术过硬的医疗队伍。


1967年,孙玉春在接诊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导致腰部受伤落下后遗症。1970年,被批准回原籍深州离职休养,享受正团级待遇。刚休养时,孙玉春不太适应清闲日子,便主动报名参加了当地的义务治安监督员,戴上红臂章,每天风雨无阻巡逻在大街小巷。每年人武部组织征兵时,他都义务去帮忙,还深入各民兵连队进行验收、拉练。人武部每年组织全县民兵专职指导员集中培训,他也准时参加。还多次深入企业、农村和学校宣讲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孙玉春因退而不休,奉献社会、服务家乡,多次被评为模范共产党员。



如今,已到耄耋之年的孙玉春老人在家中安享晚年,他经常教育儿孙,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知足感恩,永远爱党爱国。


通讯员:田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