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5月,安平县抗日游击大队部分老战士在安平县招待所合影。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安平县委领导下,建立了安平县人民基干大队,这是抗日的地方武装部队,不久,这支武装就集体改编为河北游击军,后又改编为八路军主力部队。一九三九年六月,县委又重新组建了安平县游击大队,从此,安平县大队不断发展壮大,不断打击敌人,不断取得胜利,成为一支战斗力很强的游击队。


到一九四二年,敌人进行“五·一”大扫荡之前,安平县大队有两个直属中队,一个卫生所,一个修械所,加上五个区小队,共有五百人,步枪四百多支。干部战士大都是贫苦出身的爱国青年,共产党员占百分之三十左右,有一批优秀的班排干部和老战士,成为部队的中坚力量。


一九四二年四月下旬,县游击大队接到军区关于日寇要在“五·一”前后进行空前规模大扫荡的通报之后,为避敌锋芒,保存力量,确定了化整为零、分散隐蔽的应敌方针。在敌人近两个月的“铁壁合围”“拉网扫荡”“梳篦清剿”中,由于分散隐蔽在群众之中同群众一起冲破敌人的合围,部队的损失很小,仅有七八人被捕。


两个月的大规模扫荡过去之后,全县之内,仍是敌人重兵压境,驻日伪军两千人,经常反复进行“剔抉清剿”。在这乌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安平县游击大队仍然坚持分散隐蔽、坚持战斗的方针。部队仍以班为单位,白天隐蔽在各自的堡垒户家中学习政治和文化,讨论游击战术,并进行简单的室内或院内的军事训练。晚上则集中起来,到外面活动,同敌人争夺半个天下。七八月份,青纱帐起来了,在大扫荡中被冲击失散的干部战士,大都归队了,还接收了一部分其他部队失散的干部战士,队伍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比以前人数增多了。部队全部集中起来,依托青纱帐的掩护,连续几次打击了小股敌人,造成了很好的政治影响,不仅使群众知道了八路军既没有垮,也没有走,而且仍然在同群众一道坚持着战斗,群众的情绪开始稳定下来了。在武装斗争的配合下,区、村干部大部分都恢复了工作,大多数乡村都建起了以我为主、为我控制的两面政权。


到了九十月份,青纱帐倒了,分区主力部队除留下三十六区队几个连继续坚持斗争以外,其余全部转移到平汉铁路以西去了。为了应付冬季最残酷的斗争,县委动员全县干部群众大挖藏身洞、连家洞和更大的四通八达的地道。


冬季的残酷斗争开始不久,县、区干部接连被捕,牺牲了一批人,村干部和党员牺牲的就更多了。被捕的同志绝大多数都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保守了党和部队的机密,同敌人坚持斗争。部队保存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力量,熬过了最困难的第一阶段。


一九四三年的春季到一九四四年春季,为第二阶段,形势有所好转。整个部队又都集中起来,各区游击队也都分别集中起来,开始了由弱到强,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时期。这一阶段,由于我主力部队在各个战场上捷报频传,敌人的战斗力减弱。这一时期,部队作战频繁,平均八九天就打一仗。主要是打击本县小股敌人,也配合三十六区队打过几次较大规模的仗,如晋县小章战斗、饶阳王岗战斗等,都是和几百名、上千名的敌人作战。通过这样较大的战斗,使部队受到了锻炼,战斗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九四三年三月,攻克角邱岗楼,缴获歪把机枪一挺,六0炮一门,使部队的武器装备有了改善。到一九四四年二三月份,又接连攻克了王六市、南宅、宅后寺等岗楼。全县大部分村庄都恢复为抗日根据地了。这一年,使敌人共伤亡五六百人。我部也伤亡近百,大队长王东沧同志就在这一年光荣牺牲。


从一九四四年春季到一九四五年五月二十四日,为安平县游击大队坚持对敌斗争的第三阶段。这一年,随着全县形势的好转,县大队有了迅速的发展,共有两个中队六个小队,人数已达到三百多人,各区游击队发展到七个小队,达到二百多人,合在一起,共达五六百人,共有机枪两挺,小炮门步枪四百多只。大队部政治处还组织了一个业余剧团,排演了配合抗日斗争的大型河北梆子《血泪仇》,到各村演出,深受群众的欢迎。


一九四四年春季,由于武装斗争的迅速发展,使全县的抗日斗争得到了全面的展开。全县二百多个村庄都建立了党支部,党员的数量增加很多,农会、工会、妇救会、青救会等群众抗日团体普遍得到恢复,减租减息运动开展得热火朝天。又一批敌人岗楼连被攻克、逼退。全县之内,除一座县城之外,其余广大农村全被解放了,又恢复了连片的抗日根据地。这一年内,部队的作战次数少了,但是作战的规模却大了。如一九四四年十月二十六日夜袭安平县城,活捉了伪县长,一举消灭敌人二百多人。一九四五年五月,在七分区司令部指挥下,参加解放安平县城、饶阳县城的安饶战役,各部队协同作战一举消灭敌人一千七百多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一举解放了安平、饶阳两座县城,使两个县得到彻底解放。与此同时,部队也在斗争中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节选自张根生《滹沱河风云》,有改动。


来源:安平县人武部 安平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