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武邑县第一届千亩油菜花音乐节上,“圣咸蔬”老咸菜等武邑县部分优质品牌农产品受到了群众的热捧。摊位前,游客们用牙签插起一块块芥菜条,糯糯家乡情一下子从味蕾传向大脑。

“家乡老咸菜是一种味道,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传承。”冀京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袁长春告诉记者,在他的记忆中,每年的深秋初冬时节,母亲把从地里收获回来的芥菜(又称辣菜)来上三刀,芥菜疙瘩顶子一刀,把叶去掉,再在疙瘩的两侧各来一刀,把根土去掉,俗称三刀见白。母亲再将“三刀”后的疙瘩用清水洗净,再把洗净的疙瘩放到大缸里,一层疙瘩一层盐(适当比例),再加满水,7天倒缸一次,最少两三次,经过整个冬季自然腌制后,起缸晒制,把疙瘩晒到适度干,大概清明时节,家中炊烟袅袅,香味扑鼻,那是母亲正在焖老咸菜了。

说起袁长春,他是农广校的学员,是立志发展壮大“家乡老咸菜”的创业者。大学毕业后,他在衡水造纸厂驻京办事处从事营销工作。一次外出办事,绕路回家看望父母,母亲拿出了家乡的老咸菜疙瘩让他带走,他吃了一口,那香味醇厚悠长,饱含了绵绵的乡愁和父母的爱,于是,他决定转型生产老咸菜。经过3年的努力,他的工厂每年加工约1000吨芥菜,成品老咸菜近100吨左右。随着产品旺销,原材料的成本不断增加,为提高产品竞争力,他又作出一个重大决定:回乡创业,完善产品的产、供、销体系,把咸菜产业做大做精做强。

2014年,袁长春回到家乡,在村里承包了300亩耕地,发起并建立了冀京农专业合作社,示范种植优质芥菜(品种为日本光芥和二道眉)100亩。他通过学习与摸索不断积累经验,第二年,又种植芥菜200亩,辐射带动周边西石村、小孔村、后吕寨、北石村、王屯等8个村30多户农民种植。他组织种植户严格统一购种、统一整地、统一播种时间、统一用药防治。在病害发生期间,他组织种植户集体观摩培训管理、防治技术,控制住了芥菜软腐病和其他病虫害的发生。经过努力,种植户的芥菜每亩产量近5000公斤,且个头大,表面光滑,形体端正,一级芥菜在80%以上,成功销往保定、沈阳、聊城、襄樊等地,种植户每亩增收1000元。

有了芥菜基地,袁长春针对老咸菜传统做法的不足,利用在农广校学到的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经验,经过几年的反复探索实验,研究出一种“无水腌制自然发酵”的新腌制方法:将芥菜表面附着上一定低比例的食盐后进行自然厌氧发酵。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他又开发出几种休闲产品,将无水腌制的咸菜制成“密制咸菜脯”,成为休闲、旅游时的伴餐小食品。

“随着衍生产品增多,业务量增大,我们谋划并注册了商标‘圣咸蔬’‘冀京有味’,制订了自己的生产技术标准、操作规程,筹建了加工生产线,把家乡的风味特产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袁长春说,今后,还要把家乡老咸菜创建成地理标志产品,打造自己的品牌,努力把当地打造成“芥菜之乡”,为实现带领大家一起致富奔小康的理想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