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观看短视频。剪辑/制作:杨雯
“青春故事”主人公:
孙永环,93岁,1947年入党,衡水市桃城区邓庄镇东葛村人。
“青春故事”讲述人:
杨东华,30岁,孙永环孙女。
各位网友,大家好。我叫杨东华,今年30岁,我要讲的是我的奶奶25岁时给抗美援朝志愿军做军鞋的故事。
1953年,我的奶奶孙永环担任村里的妇联主任,每天早出晚归忙着组织村里的妇女进行学习和生产。当时,抗美援朝的炮火已经打响。一天,她接到上级指示,前线物资缺乏,需要她们为志愿军战士们赶制军鞋。接到任务后,奶奶二话不说,把全村的妇女们召集到一起,进行了动员和任务分配。奶奶说,这是给保家卫国的志愿军做军鞋,大伙儿既要快马加鞭,又要保质保量。那些天,奶奶天天忙得不着家,白天去各家各户了解进度、解决困难,常常等天黑透了才能回来。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她盘腿坐在炕头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一针一线地赶制自己的任务,熬到很晚很晚……
你穿过千层底吗?当时奶奶组织妇女们做的军鞋就是实打实的千层底,工序特别复杂,捻麻绳、打浆糊、打袼褙、沿边、纳底、捶平、纳鞋帮儿、盘扣、修整、烘干……十几道工序一个都不能少。鞋底子前8层后9层,16股绳绾小疙瘩扎紧实,一双布鞋要纳2000多针。遇上下雨阴天鞋底子的袼褙太潮湿,奶奶想出了一个好法子,在灶台生火把鞋袼褙像烙饼一样烘烤干。奶奶说,咱辛苦些不算啥,坚决不能让志愿军穿不好的鞋。
终于,经过全村200多名妇女点灯熬油将近一个月,赶制了1700双军鞋,超额完成了任务。每一双军鞋,奶奶都亲自过手,仔细检查用料足不足,针脚密不密。上交那天,奶奶起了个大早,将1700双军鞋十双扎成一捆,整整齐齐地装满了两辆牛车,她押着车走了一个上午,才把这些军鞋交到了衡水北门口附近的一个粮庄。
我曾问过奶奶,为什么那么年轻就坚定地选择加入共产党,为什么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能不辞辛苦、不计报酬坚决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她说:“因为共产党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好。咱是共产党员,就得听党话、跟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