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熟的鸭子又飞了”是古老的调侃。


当“煮熟的绿豆生豆芽,煮熟的鸡蛋孵小鸡”成真,这古老的俗语也就可以翻身给世人一个惊悚了。


“奇迹”的创造者,是郑州市某职业培训学校校长郭萍。


郭校长的起死回生“神力”来自哪里?她说来自超意念,神乎其神的超意念能土遁、火遁、水遁、风遁等。其实,她的“神力”主要来自《写真地理》的编辑,是编辑公开地给了她装神弄鬼的能量,让她披上了学者外衣。


敢写的不算事,敢登的才真了不起。所以郭校长的期刊论文近日一被披露就立即引爆网络舆论,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赶紧成立工作组对《写真地理》杂志社彻查。


按常理,这家杂志不该遭遇这样的风险。正规期刊具有科学和客观真实的公信力,即使有了网刊,印刷的纸刊仍然被视为最权威的介质。作者们发表作品的愿望强烈,竞争发表机会也很正常。只是期刊编辑一定要严格把关,推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卡住低水平甚至造假的论文。反常的是,近年来“论文至上”的不良风气打乱了期刊编辑流程,这家本来边缘化的杂志也就很容易成为重灾区。


所谓论文至上,是科研极端化造成的恶果。各行业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是件好事,但把专业人员晋级、评职称的主要指标定在论文发表上,还要奖罚,就是导向错误。这样的错误导向,打乱了正常的科研规律,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关系和金钱必然介入期刊出版流程,以质取稿变成了以人取稿,于是论文质量堪忧,抄袭和作假成风。加之期刊编辑部要创收要追求利润,“卖版面”又成了公开秘密。虽然国家为提高办刊质量,对鱼龙混杂的学术期刊进行了整顿评级,但这又成了论文等级的简单标准。如此恶性循环,畸形学术格局导致论文造假泛滥、学术成果低水平重复。令人扼腕的是,一些大学的校长院长也成了“论文至上”的受害者,他们为完成论文指标与下属共同造假,甚至独立造假。不信?只要看看网上被扒出的相关事例有多少,也就清楚了。一些学者不但在国内造假,还造假造到国外学术期刊,因之被撤稿被举报的现象此起彼伏。这位女校长的奇葩论文不过极端化的一例。


岂止是大学,各行各业对专业人员发表论文的苛刻要求,广泛败坏了科研在人们心中的严肃和纯洁。到处是论文交易,甚至形成了公司化运作的论文买卖产业链。只要肯出钱,什么级别的期刊都有,甚至不用写一个字,到时候堂堂正正的期刊署名论文就送达用户手中。即使不抄袭买卖的学者,也有学术不端现象,比如一些学校或专家为了提高引用率与相关指数,竟然明文要求相互引用。学术生产异化为论文发表锦标赛,看量不重质,严重阻碍了我国科技和教育水平的快速提升。


无疑,来自病毒一般传染的“论文至上”坏风气,逼出了郭校长“熟鸡蛋能孵出小鸡”的公开神能。


再不能“论文至上”了!这一畸形现象,早就被学界和社会舆论诟病,国家也三令五申制止“论文至上”乱象。2019年,南京林业大学等江苏部分高校规定:在对教学专长型教师进行职称评聘时,不再以发表论文数量作为考核内容,重点考察其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成绩。今年2月,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公开表示,大学不能把学术权力交给期刊的编辑和审稿人!提高论文质量,强化创新意识,开始作为科研的主要标准。


这是振聋发聩、扭转乾坤的强音。清华大学作为中国教育的制高点,这样的导向表明,“论文至上”祸乱学术、扰乱创新的局面必须打破,大学才能办好,学术才能回归正路。


去年,科技部、教育部等部委已连续发文,要求破除科研和高等教育领域评价体系“SCI论文至上”风,规范SCI论文相关指标在科技评价、职称评聘等重要领域的使用,措施包括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评聘的直接依据以及人员聘用的前置条件等。


现实又怎样呢?一些单位特别是少数院校,目前仍然明目张胆逆势而动,搞论文一刀切,采取严厉的定额奖惩措施,搞全员发论文战役,以红头文件要挟逼迫各种岗位的教师发论文,而且还只能在圈定的期刊上发表。这样据说是为了提高院校的科研水平,提升院校评比的位次。其现实效果是,教职工为了少被扣奖金和处罚,只能到处找人花钱发论文、买论文,凑篇数,哪里还能专心搞真科研?这样的大面积弄虚作假,不但挫伤了教职工的科研积极性,还造成了难以修复的师德滑坡,带坏了学校风气,真正是误人子弟,败坏高等教育。个别科研主管人员为了表功还摇旗呐喊,声色俱厉地挥舞奖惩大棒,把教职工当流水线工人对待,这种井底之蛙做派只能助纣为虐。


一些高等院校把论文当做“刚需”标榜,也就必然引发民办学校的仿效,郭校长的玄幻论文冒充科研成果挤进正规期刊也就有了可能性。因为他们科研条件和能力不足,却需要发论文壮大学校科研声威,也就只能钻空子,花钱买版面把装神弄鬼的所谓科研成果合法化,包装出所谓的专家学者。当郭校长的神论文被拉到网上鸣鼓而攻之,中科院的官网转载了相关消息并赏了一个“呵”字,让网友笑翻天,并不谋而合地大声呼吁:期刊卖身,可停刊矣!论文至上,可以休矣!


作者:陈世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