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朋友,你一定常常耳闻《诗经》中这些美妙的词句吧?可你知道2700多年前的《诗经》是怎样流传到今天的呢?这就说到一位名叫“毛苌”的先贤。可谁又知道,毛苌曾在我的家乡饶阳设置“诗经台”传授诗经呢?
饶阳有“诗经台遗址”
我的家乡饶阳有“诗经台遗址”,你信吗?对,“诗经台”之“诗经”,即孔圣人所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经》。在讲故事吧?说实在的,开始我也质疑。家乡人张扬自己的历史与文化无可非议,家乡人热爱自己的故土也可以理解,但是否牵强附会呢?
解开这个疑问的还是“饶阳历史与文化研究会”的诸多乡友,尤其是杜宝星老师,他曾为此引经据典地印证,他研究、注释乾隆版的《饶阳县志》,查过《汉书》,对过《四库全书》中的史部地理类《太平寰宇记》。当我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后,他都有根有据地做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并将《饶阳县志》《汉书》《太平寰宇记》等原书中相关章节的影印件一一传给我。之后,我又看到“饶阳历史与文化研究会”创办的《诗经台》杂志,阅读了诸多乡友从不同角度怀念毛苌,阐述、记叙、颂扬毛苌在饶阳设台传授《诗经》的故事。毛苌,到底何许人也?
沦落天涯到饶阳
话说秦始皇焚书坑儒刚一开始,师从荀子讲授《诗经》的鲁人毛亨暗呼不好,赶紧冒险藏匿诗稿,携年幼的侄子毛苌远走他乡,浪迹天涯。当在一荒僻之地藏身、隐姓埋名之后,毛亨才将《诗经》传授给毛苌。长期的奔波劳顿,终使暮年的毛亨无力回天,临终前,毛亨嘱毛苌千万不要忘记传承《诗经》。毛苌悲痛地安葬好叔父后,辗转流浪到燕赵大地一个水域充沛、景色宜人、名为“莲花泊”的村落,即如今饶阳县的师钦村,善良淳朴的村民接纳了他。时光荏苒,到了汉朝,有了尊儒爱书的大环境后,毛苌尊叔父遗嘱,开始在“莲花泊”村公开传授《诗经》……
毛苌在饶阳,史书有记载吗?
翻开《太平寰宇记》的有关章节,其中写道:“苌,是邑(饶阳)人,今有宅存。”而《饶阳县乾隆志》也有佐证:“毛苌宅在今师钦村”。
当年,这个毗邻滹沱河畔的村落名为“莲花泊”,顾名思义,可以想见其环境的优美。后来,因毛苌传授诗经的巨大影响,“莲花泊”村名改为“诗经村”。经年后,村民尊崇先贤的开化教育,遂又改村名为“师钦村”。
如今,还有毛苌娶师钦村侯氏女为妻的传说。在《饶阳民间传说》的丛书中,就有《毛苌夜奔莲花泊》《毛苌成亲》《毛苌休妻》《毛苌安葬师钦村》等系列故事,都是师钦村侯家后裔根据代代相传的民间故事编写的。
那么,网上怎么又说毛苌在河间呢?没错,毛苌后来是去了河间。但“网说”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避而不谈毛苌到河间之前的经历。你看,翻开清顺治三年继修的《饶阳县志》,其中记载有明末吏部尚书田唯嘉之子田敬宗所说:“昔毛苌为汉巨儒,知其序诗于河间,不知其起家于饶川也。”如是,毛苌在饶阳设台传授《诗经》数十年,而到河间去则是他在饶阳声名远播后,被“伯乐”发现奉为知己。
河间王礼聘毛苌
河间王,这就又说到一个历史人物——汉景帝刘启的第二个儿子、汉武帝刘彻的弟弟刘德。刘德的精明之处,就在于他受封为河间王之后,避开政治漩涡,将其全部精力投入到文化古籍的收集和整理之中。当他知道在自己封地范围之内不远的饶阳居然还有一位叫毛苌的大儒,不但有《诗经》原稿,而且还常年设台讲经传授,大喜。于是,“礼聘再三”,许其官职,封为博士。
刘德求贤若渴,幸遇毛苌。几年之后毛苌在河间去世,《毛诗》也幸为刘德所弘扬传播。这就是所说毛苌在河间的缘故。
据悉,当年传授《诗经》最具影响的,有齐人辕固生传授的《齐诗》、鲁人申培公传授的《鲁诗》、燕人韩婴传授的《韩诗》、鲁人毛亨传授的《毛诗》等。因毛亨无后,故传诗于侄儿毛苌。后来,齐、鲁、韩三诗相继失传,只有经过河间王刘德研究整理过的《毛诗》流传至今,使《毛诗》成为我国注解《诗经》的惟一专著。
正因如此,班固的《汉书》评价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这就是“实事求是”一词来源的典故。可谁又知道“实事求是”的成语与评价刘德修学《毛诗》的关系呢?
河间“毛公墓”是“衣冠冢”
毛苌驾鹤西去后,尊其遗嘱,归葬“故里”饶阳。1982年版《饶阳县地名志》载:“毛苌在河间做官,距故里不过百余里,必返葬故里。”虽然《河间府志》和《河间县志》也都记载河间有毛公墓,但也注明了毛公墓为毛苌的“衣冠冢”。
那么,毛苌的肉身葬于何处?《河间府志》和《河间县志》均未提及。而饶阳师钦村是毛苌的“遇恩”谋生之地,也是毛苌传授《诗经》的成名之地,当地的父老乡亲养育了他,其感情寄托在此,怎能不魂牵梦系呢?比之鲁籍,虽是他乡,却实为“故里”。身葬该地,合情合理。如今,师钦村南还有大片的汉代墓葬群,毛苌是否在此长眠呢?
拜谒“诗经台遗址”
今年10月,我专程回故里拜谒“诗经台遗址”。那天,艳阳高照,在杜宝星老师等几位师友的带领下,辗转来到南师钦村。一下车,就远远看到一座高高耸立的石碑,在蓝天的映衬下,在秋收之后的空旷大地上格外瞩目。
走到跟前,踏上平台,才看到碑的阳面以篆字刻写的“诗经台遗址”。而在碑的阴面则是行楷碑文。仰头辨认,开篇就说“饶阳师钦,原名诗经。毛苌传诗,始于此地。”之后讲述了毛苌缘何来到饶阳,结尾则道“发掘遗产,时不我待。复建古迹,如仰贤哲。告慰先贤,教化后昆。弘扬国粹,功德至伟。勒石记之,以示国人。”可谓开宗明义。碑文言简意赅,作者是饶阳作协主席何同桂,书法劲骨丰肌,书写者是饶阳书法家闫焰。
如碑文所述,这是“复建古迹”。那么真正的遗址在哪儿呢?刘局长和杜老师引我步到不远的滹沱河边,告诉我说就在对岸。我循之望去,隐约可见紧傍树丛的一排排蔬菜大棚。
杜老师说,因紧邻河道,又有蔬菜大棚,故复建遗址选在他处。并告诉我说,早些年还可见零碎的秦砖汉瓦,常有好古的各地知情者,跑来捡拾一星半点的瓦砾碎片。经年的河水冲刷,已不见遗迹了。杜老师至今还收藏着一块带图案的瓦片呢。
……
哦,诗经台遗址!我自打7岁从老家迁居到京城以后,除了16年的军旅之外,就一直生活在北京,偶尔回趟老家看望爷爷奶奶,连县城都没去过,故对家乡的情况可说是孤陋寡闻。尽管后来才联系了乡友,见识了县城,关注了家乡建设,但对故里的历史文化渊源却知之甚少。感谢乡情,令我开眼了“诗经台遗址”,了解了先贤毛苌传授《诗经》的历史。感慨之际,就以乡友曹凌的诗结尾吧——
一座巨碑竖起在村南/撩开浓浓的雾幔/毛苌从秦汉姗姗而来/与我的故乡相拥/一个千年的故事/不再时断时续/每行庄稼/开始搖曳/吟唱《诗经》/在风雅颂里/寻找土地滋养的汁液/丰稔岁岁年年/续写新的华章……
作者:纪从周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