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独坐春光里,徜徉在行云流水般的《诗经》词句之间,感叹着两千多年前中国人民智慧和才华的你,能否想到这些优美动人的词句如何走过了千年岁月?


沿滹沱河顺流东行,来到饶阳南师钦村南,一座纪念碑静静耸立在绿树之间。晨光暮色中,“诗经台遗址”五个篆字拨人心弦。闭目聆听,一首首千古绝唱仿佛就在空气中轻轻荡漾开来……


颂经、传诗、授徒,西汉初年,“小毛公”毛苌曾长期在饶阳县师钦村传播《诗经》,使得这部具有不朽文化价值的古老经典得以流传,也让后人领略到那妙不可言的《诗经》之美。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叫《诗》,编成于春秋时代,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共分“风”“雅”“颂”三大类。


孔子以后的儒家学派人物,都把《诗》当做教本,传授不绝。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因毛诗按字义解经,注重训诂,迷信成分较少,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官学,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今本《诗经》,就是“毛诗”,而毛诗学派的代表就是毛亨和毛苌。


三国陆玑的《草木鸟兽虫鱼疏》说,有大小毛公,大毛公为鲁人毛亨,小毛公为赵人毛苌。据世代传说,毛亨和毛苌为叔侄关系。北宋乐史纂修《太平寰宇记》记载:“苌,饶阳人也。今有住宅。”清乾隆14年(1749)单作哲纂修《饶阳县志》记载:“毛苌宅,在今师钦村。村南有台,名诗经台,相传是当年毛苌讲经之台。”并载“(苌)墓在今饶阳县南师钦村。”晚清吴汝纶所纂修《深州风土记》也记载:“毛苌宅在今饶阳师钦村。”


相传两千多年前的汉朝,毛苌在师钦村生活了四十多年,曾广招弟子,在诗经台上传授、注解《诗经》。从此,毛苌对后世的影响,与这座诗经台紧密相连。诗经台,也成为神州文化的传播源头之一。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听信李斯谗言,把天下的《诗》《书》等诸子百家的著述一律烧毁,坑埋儒生。毛亨是秦朝的大儒,当年与李斯、韩非同是荀卿的得意门生。李斯嫉贤妒能,把以传《诗》为己任的毛亨视为眼中钉到处追杀。毛亨不得已告别鲁国,带着刚刚九岁的毛苌颠沛流离,隐姓埋名。毛苌天资聪慧,过目不忘,毛亨根据记忆传授毛苌《诗》,待毛苌懂事后,又以《毛诗故训传》授之。毛亨和毛苌避难山遍寻传经处间林莽,行走大半个中原,最后毛亨年老多病,客死他乡,临终嘱托毛苌,要把《诗》传回鲁国,绝不能中断几百年流传的文化之源。


秦末,毛苌为避战乱,又开始了长途跋涉。他先来到邯郸鸡泽县投靠叔父的亲友,由于战争频发,不能久居。于是北折古中山国,此国也岌岌可危,不能久留。最后远离尘嚣,去了清修之地五台山。虽一度远离了战乱的苦痛,然而叔父的嘱托毛苌一刻也不能忘。通过佛门的修炼,他顿悟传《诗》书道:《诗》不仅属于鲁国,属于燕赵大地,还属于整个神州十方世界。于是,他叩拜文殊,立下誓言。重走燕赵之地,完成上天赋予的使命。


于是,某个日丽风清的日子,年轻的毛苌乘船沿滹沱河东行,途经饶邑(饶阳古城),见这里水草风茂,遍地桑林,加之民风淳朴、崇文向善,便在城东不到6公里一个叫荷花坑的村庄住下。他教当地农民按照季节时令种瓜点豆,还教会人们酿酒技术,受到当地居民的欢迎。但毛苌心中时刻萦绕不能忘却的,是向当地百姓传授《诗》。他利用休息时间给人们讲解《诗经》,“节彼南山,维石岩岩。”“逝将去父,适彼乐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悠悠诗词,声声韵长,从《诗经》里流淌的情结、憧憬与寄托,滋润着黄土地和先民们的灵魂。


公元前191年,即汉惠帝四年,撤消了《焚书律》。长期受到压抑的各种思想和文化艺术得以正常发展,尊崇儒学之风很快传到荷花坑村,村民在村南莲花泊旁垫起一个宽阔的高台,搭建能遮风挡雨的草房,以供毛苌为村民和各地慕名而来的学子讲授《诗经》。毛苌讲诗的地方,当地人习惯称“诗经台”,荷花坑村,也改了称谓叫做“诗经村”。


通过对《诗经》的解释和宣传,毛苌进一步研究和丰富了毛亨的《毛诗故训传》,在继承“上以风化下”的理论时,又提出了“下以讽刺上”的新见解,更加注重了体现民歌固有的社会作用。后来历代进步的文学家和诗人,多以《诗经》为榜样,从《诗经》中吸取营养,主张诗歌和现实相结合,形成了优秀的文学传统。


毛苌把《诗经》按“风、雅、颂”分类进行讲解吟咏。一时间,毛家人头攒动,门庭若市,慕名而来的学子络绎不绝。公元前155年,汉景帝封儿子刘德为河间献王。献王平素修学好古,招揽四方学者,尽求天下“善”书,听说相距百里的饶阳有毛苌这样一位诵经解义的高人,大喜过望,礼聘再三,执意把年过花甲的毛苌请去讲学,并封为“河间献王博士”。


毛苌一生淡泊仕途,但盛情难却,老年来到河间。由于他多年在茅屋草舍讲经,已经习惯,如今在相距百余里的日华宫和招贤馆两处讲学,整日劳累,在河间仅仅生活5年,便病故了。毛苌病危之时,对暮年离开饶阳深感后悔,一再叮嘱儿女,自己死后,务必归葬饶阳诗经村。


毛苌去世,饶阳的文人儒士为他隆重安葬,并集资重修诗经台,规定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为诗经台庙会,会期七天。为了表达怀念、钦佩大师毛苌之意,“诗经村”改称为“师钦村”。


饶阳诗经台历代都受到民间和朝廷重视,至清光绪年间,当时诗经台面积约50亩,正中坐落着一个高1.2丈、宽15丈、长30丈的高台子。台上有三座大殿,分前后两院。前面有东西两殿,店内放有手抄本《诗经》,还有《三肖女》塑像。后院有大殿一座,尖顶楼两层,底层厅内有玉皇塑像。诗经台周围有地40余亩,设有专人耕种管理,耕种所得用于慈善事业和乡村教育。当时每年四月二十八,诗经台还有闻名百里的庙会,附近村庄的人们吟咏《诗经》纪念毛苌。




诗经台毁于上世纪日军战火和“文革”,但毛苌传下来的著作,震古烁今。2012年8月,河北影响中国的一百件事评选揭晓,“承前启后的《诗经》流传:毛公传诗”名列其中。2016年,饶阳县在诗经台遗址竖起一座纪念碑,碑高约8米,原饶阳县作协主席何同桂撰文曰:饶阳师钦,原名诗经。毛苌传诗,始于此地。秦末汉初,战乱频仍。焚书余烬,荼毒未已。天降奇才,幼承文脉。广纳博采,呕心沥血。胸藏锦绣,肩荷使命。播传绝学,驻足无地。辗转邯郸,颠沛中山。仓惶返鲁,疲于奔命。恰入饶境,柳暗花明。民风淳朴,崇文向善。惊鸿眷注,良禽择枝。移舟泊岸,筑台设帐。四秩寒暑,甘霖广布。学子如云,名动朝野。河间献王,修学好古。礼聘再三,封为博士。古台雄阔,殿堂巍然。间或倾圮,屡得修葺。饱历沧桑,兵火浩劫。遗址犹存,史不绝书。人以地灵,地以人名。正本溯源,势在必行。欣逢盛世,繁荣文化。发掘遗产,时不我待。复建古迹,如仰贤哲。告慰先贤,教化后昆。弘扬国粹,功德至伟。勒石记之。以示国人。 


文/段文雅 何同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