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纪检监察报》披露了海南省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原主任席传亮严重违纪违法案。在“有权不用、过期作废”错误思想支配下,为了退休后过上“好日子”,席传亮动起了“歪心思”、耍起了“小聪明”,从全国先进一步步坠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念头,按词典的解释是一种心里的打算。有句老话,叫“一念之差”。一个念头不对,往往会铸成大错。我想,席传亮属这一类。他也曾有过辉煌。1992年,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处于大开发热潮时,席传亮作为人才从湖南被引进海南,参与特区建设。他在省政府采购中心一干就是15年,历任省政府采购中心副主任、主任,通过努力使单位成为全国同行业的先进,个人被评为“全国政府采购年度阳光人物”。这位昔日的“阳光人物”,在提升为主任后,忽一转念,自己若不捞一把,往后就没机会了。这一念之差使他淡忘初心、丢掉使命,从“阳光”走向“黑暗”,被判了刑。一念之差,差出了人性的侥幸与贪欲,也差出了惨重的代价和终身的悔恨。
由此想到“念头把关”的问题。明朝嘉靖年间,有个叫杨继盛的刚直之臣,因敢于抨击祸国殃民的权相严嵩而惨遭杀害。临刑之前,他在留给妻儿的遗嘱中说道:“心以思为职,或独坐时,或夜深时,念头一起,则自思曰:这是好念,是恶念?若是好念,便扩充起,必见之行;若是恶念,便禁止勿思。凡行一事,则思之,以为此事合天理,不合天理。若是合天理,便行;若是不合天理,便止而勿行,不可为分毫违心害理之事……”杨继盛无疑是个严于律己的清官。他的遗嘱是一篇“念头把关”的范文。
许多时候,从天堂到地狱的距离,取决于对一念之差的把握。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利益多格局,价值多元化,无形中诱惑机会多。面对种种诱惑,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时常会进行激烈斗争。是在纵欲中走向毁灭抑或在自省中走向光明,往往就在一念之差。从近年来被查处的一些违纪违法案例来看, 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就是由于一念之差, 把握不住自己,开始放纵私欲,一步步堕入犯罪的泥潭无法自拔,教训十分深刻。
一个人能不能把好“念头”关,做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只有好念头,而没有坏念头,做好事,而不做坏事。这是检验每个党员干部党性纯不纯,思想境界高不高,廉洁自律意识强不强的试金石。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如何把好“念头”这个关?管好思想总开关是根本。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牢记党的宗旨。做到这一点,党员干部须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于献身党的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从根源上消除思想杂念。加强教育、健全制度、进行有效监督是保障。这要求各级党组织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监督和管理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使党员干部面对诱惑,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两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