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吴汝纶(1840年-1903年),字挚甫,一字挚父,安徽省桐城人,晚清文学家、教育家。吴汝纶博学多才,一生致力于治学和教育事业,对中西文化采取兼蓄并用的态度,是桐城古文派的代表人物,著有《深州风土记》、《东游从录》等。吴汝纶与衡水缘分颇深,曾先后出任深州、冀州知州十余年,培养出了武强贺涛、安平弓汝恒、饶阳常堉璋、深州武锡钰、冀州赵衡等50多名大师级弟子,再传弟子数以千计,遍布全国,其中衡水籍占大半,他们回乡创办蒙学、小学堂,使衡水成为现代新式教育发轫之地。


本刊将从人物生平、深州任上锐意兴学、冀州为官兴修水利等方面对吴汝纶进行详细介绍,敬请关注。



道光庚子(1840年)九月二十日吴汝纶生于安徽桐城高甸刘庄(今枞阳县会宫乡老桥村吴牛庄),桐城吴氏其先为吴太伯之后,至宋吴叔沆居婺源。明洪武初,吴氏自婺源一枝迁鄱阳,一枝迁桐城。迁桐城吴氏一枝居于峡山高甸,兄弟二人,长兄吴荣华,次弟吴保庆,吴汝纶为荣华一房后人。


吴汝纶天祖吴大升,岁贡生,饱学硕儒,著有《字辨》《四书讲义》,选辑过《左传》《国语》《国策》,编有《善诱编》一部。高祖吴泌为吴大升次子,国子监生。吴泌幼子吴太和,候选府经历。吴汝纶祖父吴廷森为太和第三子,县学生,雅好诗文,著有《靖远轩诗集》,娶妻左氏,左氏父左为锽,曾官直隶邢台知县,左氏出身官宦士族,其人好读书,通大义,吴汝纶日记制行篇追记祖母居家时“右手拂菜根,左手翻阅通鉴”,督课子孙极严。


吴汝纶父吴元甲,字世求,一字育泉,生于嘉庆十五年,同治十二年三月十四日卒于吴汝纶任职的深州官舍,得寿六十有四。吴元甲自幼聪颖异常,九岁作《中正论》古文三篇,邑中德长年老宿儒皆惊叹不已。成年后是六安、安庆一带的有名诸生,及门弟子众多。咸丰元年,循雍正旧例,诏直省各府、州、县、卫荐举孝廉方正之士,孝廉方正是特设制科,赐六品章服,以备召用,一般授为知县,年五十五以上者用为知州。道光后渐渐不被重视,仅授州县佐杂官职。当时地方公推吴元甲,他推辞再三,后决定应诏赴考,未及廷试,太平天国事起遂罢。曾国藩(1811年-1872年)十分欣赏他的文章,曾经请他作为西席幕宾,专事教育曾家子弟,曾国藩更推崇他的为人。吴元甲天性至孝,奉养双亲,至恭至谨。父亲去世后,他整天身穿孝服枯坐,低头垂泪,不说一句话,家人恐其忧伤过甚,煮参汤让他喝,他推掉不喝,过一会儿再当茶给他,他就胡乱饮下,因为过于伤心,他已经神智昏乱。吴元甲对待兄弟乃至族内亲属,也都是宽仁大度。吴元甲给弟兄们建好了新房,弟弟想分家单过,吴元甲悲愤不已,卧床数日,随后把田宅都分给弟兄们。弟兄们不善于治生产,田宅尽失,吴元甲又给弟兄们赎回来交给他们,有的实在无力赎回,就养起他们来。兄弟姊妹先他去世后,他就把侄子、外甥们养育成人。


吴元甲除外出就馆外,家居不好入城市交游,更不出入县衙,桐城县内有什么大型公益工程需要办理,邑内缙绅百般阻挠,县令说“不愿君辈百人,愿得吴君一言”,最后都交由吴元甲办理,无不井井有条。道光时桐城连年水涝,后又遭太平天国军队攻入县境,一时桐城饥馑不堪,米价腾跃,吴元甲家中也不是很宽裕,但他散尽家财,买好米谷分发乡人,自己家中只能由妻子马氏采集野菜树叶度日。后来吴元甲负责募集抗击太平天国军队的费用支出,募集银两后,全部交给清军,家中没有食物,孩子拦道相告,绝不回顾。他组织乡勇到前线抗击,从不拿缙绅架子,与兵勇同卧坐寝食,不虚废一文,不问家事。咸丰十一年曾国荃率军攻克安庆,议叙吴元甲筹饷功劳,他以为这是为乡邦急国难,哪能以此利己,绝不受功赏。


吴汝纶母亲也是桐城人,他的外祖父是嘉庆庚辰科二甲六十六名进士、四川阆中县知县马维璜。马维璜字鲁迂,精通经术,平生著作多散佚,仅存《春秋略例》。马夫人作为大家闺秀,嫁入寒门,无怨无悔,辅佐丈夫持家抚幼,懿行可嘉。马氏初嫁吴家时,妆奁甚丰,吴元甲游学京师,家中兄弟六人,用钱不便时马氏尝出私财给公公用度,私财用尽,就典当嫁妆。吴廷森好喝酒,马氏典当完衣服钗珮,拿出唯一一件铜薰炉,交给一个年龄稍大的小叔子去换酒,族中长者以为是这个孩子又去赌博,追问得实后赞叹不已。马氏夫人生有四子一女,长子吴汝经(1834年-1879年),字肫甫,桐城县学生,山东候补县丞,长吴汝纶六岁;次子即吴汝纶;三子吴汝绳(1849年-1894年),字诒甫,小吴汝纶九岁,国子监生,曾官汶上知县;四子吴汝纯(1853年-1889年),字熙甫,小吴汝纶十三岁,国子监生。


吴汝纶早岁生活动荡,是时桐城多水旱之灾,百姓生活荡析离居,谋生不暇。在吴汝纶十四岁时,太平军攻陷桐城,其后八九年, 清军与太平军在桐城展开拉锯之战。吴元甲出外游学就馆,吴汝纶幼年跟随祖父、祖母学习。吴元甲《先府君先母行略》在追述其父亲时云“晚年优游林下,诗酒之余,惟喜课孙”,在家之时,又对吴汝纶详加指导,吴汝纶在日记中说“某十二岁始为论说之文,家大人命题以赵苞论”。咸丰三年吴汝纶随父避乱山中,随侍读书,吴元甲以孝悌、仁义、忠恕指导其为文为人。吴汝纶在《家严慈六十双寿征言略》中说 “家君孝义著于乡里”,“家故有薄田,诸父剖分而食,家君推不取”,“性素俭,居常御酒食,稍丰腆,必斥去,衣弊故,数年不易。”虽家贫如是,仍是尽力帮助亲邻,“诸生脩脯一入门,抱升斗求分者接踵门外如市”。吴元甲就馆江西武宁回家,“有米卅斛,家人杂以麦、菽、笔以菜茹自食者才二斛耳”,吴元甲为人宽厚,“平居好静坐,尽月不闻疾言。口不谈人过失,闻汝纶兄弟私有讥弹,即大谯诃之”。他常常教诲吴汝纶,“士人当使实出名上,无使名出实上”。吴汝纶曾云“某生二十有二年矣,自束发受书,家君教以制艺之文,学之今十年。”


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桐城县才重新耕者复耕,读者复读。同治二年二十四岁的吴汝纶与长兄吴汝经一同参加县试,吴汝纶为案首,其兄第二,府试其兄为案首,吴汝纶第二。


同治三年两江总督曾国藩主持江南乡试,吴汝纶参加乡试过程中与同邑名诸生方宗诚相识,方宗诚对于吴汝纶一生功业影响巨大。方宗诚(1818年-1888年),字存之,号柏堂,曾官枣强知县十载,是桐城派后期名家之一。方宗诚见吴汝纶才气高古,遂“招携观游,试使为文,搜我箧藏,持献相君” ,将其文章介绍给曾国藩,吴汝纶说其能入曾门,“追维本初,非君曷因”。曾国藩同治三年五月二十七日日记写到:“阅桐城吴某所为古文,方存之荐来,以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皆可成就,余观之信然,不独为桐城后起之英也。”至十一月时,在江南乡试中取吴汝纶为第九名举人,随后吴汝纶入谒座师曾国藩,这是他第一次与曾师见面。这一年八月考前吴汝纶迎娶了汪氏,并作一联“十三经,廿四史,十载寒窗,未脱那领蓝衫,愧把白身偕绿鬓;甲子年,癸酉月,甲戌良辰,且牵着这条红线,行看黄榜点朱衣”云云。也是在这一年,李鸿章(1823年 -1901年)任江南乡试监临官,吴汝纶与其相识。


同治四年三月,吴汝纶进京参加会试,四月十五日放榜中第八名贡士,四月二十一日参加殿试,殿试只考制策一场,吴汝纶所作制策直抒己见,不与时文相同,读卷官大学士倭仁见而激赏之,拔置一甲。上一科探花南皮张之洞(1837年-1909年)所作制策也不以按当时体例去写,另一位读卷官说“此有所效而为之者”,榜发抑置三甲一名进士,授内阁中书。不久吴汝纶告假回乡,十月十五日于途中拜见正在徐州督师剿捻的曾国藩,曾国藩在日记记道:“吴挚甫来久谈,吴桐城人,本年进士,年纪二十六岁,而古文、经学、时文皆卓然不群,异才也。”曾国藩劝其“不必遽而进京当差,明年可至余幕中,专心读书,多作古文”,这样他就进入了曾国藩幕府。吴汝纶与李鸿章关系亦密切,也曾在李鸿章幕府任事,曾、李奏议,多出自他手笔。


吴汝纶先后曾出任深州(今河北深县)、冀州(今河北衡水冀州区)知州十多年。从光绪十五年(1889年)起,吴汝纶主讲保定莲池书院,吴汝纶到院后,锐意改革,聘请日本教师教授外文,改进教学方法。因此,国内慕名求学的青年很多,严复、林纾、马其昶、姚永朴、姚永概、李光炯、房秩五等人都受过教益。


光绪二十四年(1897年),严复修改《天演论》时,即约请吴汝纶为之作序,吴立刻应承,于次年正月成文。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五月,清廷下诏开办新学,派吏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张奏荐吴汝纶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加五品卿衔。吴汝纶坚辞不就,未获批准,于是奏请出国考察教育,他率领学生李光炯、方磐君等人东渡日本考察教育。在日本期间,他们先后到长崎、神户、大阪、西京和东京等地的各类学校和单位参观,并拜访了众多官员,吴汝纶后来将他在考察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进行分类整理,汇编成十多万字的《东游丛录》一书,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介绍日本的专著。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春,吴汝纶在家病逝。民国四年(1915年),家人将其安葬在家乡吴牛山。


吴汝纶的妻子汪氏生了四个女儿,长女嫁给了直隶候补知县薛翼运,薛翼运字南溟,薛福成长子;次女嫁给了同乡举人汪应张;三女儿嫁的是翰林院编修、京师大学堂总监督柯劭忞,柯氏著有《新元史》,为当时名士;四女儿嫁的是直隶候补知县王光鸾,王光鸾,字子翔,举人。侧室欧氏,生一子一女,子吴闿生。


吴闿生(1878年—1949年),原名启孙,改名闿生,字辟疆,号北江,国子监生,世称北江先生。光绪五年七月八日生于吴汝纶堂兄署山东郓城县知事吴宝三官舍,吴宝三的女儿是清末民国时期侠女--万柳夫人吴芝瑛。吴闿生“生有异禀,濡染家学”,由父亲开蒙读书,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拜贺涛为师,后又从范当世、姚永概受桐城诗法,光绪二十七年游学东洋早稻田大学,二十九年正月以父丧归国,后历佐山东巡抚、直隶总督等幕府,以劳晋候选知府,加三品衔,后承父遗业,在莲池书院旧址主持校士馆,民初任大总统府秘书、教育部次长、国务院参议等职。民国十七年后任奉天萃升书院教授、北京古学院文学研究员。著有《北江先生诗集》五卷、《吴门弟子集》十四卷、《左传微》十二卷、《左传文法读本》八卷、《孟子文法读本》七卷、《北江先生文集》七卷,《诗义会通》四卷、《汉碑文范》四卷、《晚清四十家诗抄》三卷、《尚书大义》二卷,《周易大义》二卷,《古文范》二卷、《吉金文录》等,1949年逝世北京。


吴闿生承父遗志,一生以教书育人为主业,门下弟子众多,由于他幼年成长于冀州官署,庚子避难于深州南庄,其弟子以衡水地区籍士人为主,回来成为著名学者的就有张庆开、羡钟寅、贾应璞、李葆光、贺培新、吴景林、贺翊新等人。


吴闿生生一子五女,独子名防,五个女儿是吴劼君、吴竹君、吴石君、吴君琇、吴採君。


 作者:田卫冰  编辑:贾亚楠


田卫冰,男, 1975年生于河北深县,现任桃城规划服务中心主任。同时担任衡水市书报刊收藏委员会主任、衡水市地域文化研究会会长、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理事、河北省书报刊收藏委员会副主任、河北省燕赵文化研究会理事等社会职务,著有《厂肆衡水帮估史稿》《衡水地区桐城学人录》等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