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治疗一线的医护人员,还有一个团体也是与新冠肺炎确诊或疑似患者“零距离”接触,冒着随时可能被感染的风险奋战在抗“疫”最前线。


新冠肺炎患者转运要求十分严格,作为定点收治医院,2月2日,市三院组建成立应急救援队,负责承担全市疑似和确诊新冠肺炎患者的接送诊任务。4名医护人员主动请战,他们在医院指定位置24小时待命,除执行转送患者任务,一步不能离开。截至目前,他们已连续战斗了10天。“听从指挥,快速出诊,抗击疫情,竭诚为民”的宣誓词,成为他们疫情防控工作的真实写照。



冲锋在前的“白衣战队”


“第一次经历如此重大的疫情,会紧张、有压力。”应急救援队队队员们深知,每一次接送任务就是与患者“零距离”接触,也就意味着离危险更近一步,但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大家相互鼓励打气,克服了许多难以想像的困难。


每次执行任务,穿上密不透气的防护服,一穿就是几个小时,行动十分不方便,衣服常常是湿了干干了又湿,掌心脚底都泡得发白。“一活动,浑身热得冒汗,一静下来,又冷得发抖,经常处在冷热交替中。因为带着护目镜,还要带上防护面瓶,头被压得直不起来,视线也不好,还十分憋闷。”队长李晨龙告诉记者,因为怕上厕所,他们都不敢喝水,也常常错过饭点,只能靠方便面应付。每次回来都要经过严格的车辆和个人消毒处理,忙活完,大家都累得吃不下饭。


“这个时候,作为医护人员,我们责无旁贷,我们不上谁上!”李晨龙说,疫情面前,队员们个个有担当,都是好样的。


外科临床医生张世喆,妻子是市人民医院医生,父亲在卫生防疫部门工作,三人都驻守在抗“疫”一线。刚刚1岁多的孩子只能交给母亲一人照看。他只能趁工作间隙,通过微信视频看看思念的孩子,与同样忙碌的妻子和父亲微信留言相互鼓励。张世喆是接诊医生,还兼任着“安全监督员”,每次出诊前他都将大家的防护用具认真检查一遍,看是否有破损,是否防护到位,接诊后是否全部消毒到位。


24岁的护士王映姿,是个乐观开朗、率真活泼的90后女孩。此次奔赴抗疫一线,受到了父亲的支持和鼓励。“爸爸告诉我,年轻人就该冲锋在前。”王映姿说,既然选择了这行,她竭尽所能,义不容辞!


作为外科副护士长的沈晓旭,除了每天负责救援队的起居饮食,做好大家的“后勤保障”外,还担任“心理辅导员”,主动搜集一些正能量文章发到微信群里,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互相加油鼓劲。



心系患者的“家人”


应急救援队的队员们,各负其责,同时又身兼多职。大家团结奋战的背后,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打赢这场阻击战,把疫情消灭掉!


2月4日凌晨12时15分,他们接到出诊电话,要到县里接运一位疑似患者。用最快的速度核实清患者信息、穿带好防护用具,李晨龙与护士便登上负压隔离救护车出发了。


患者因脑出血后遗症,虽能自己行走,但十分吃力,50米的距离要走七八分钟。李晨龙只好搀扶着她走到救护车前,但患者又上不了车,他只得将她半搀半抱着上去。因为身上有层防护服,到了车上,李晨龙已浑身是汗。在封闭的负压隔离救护车车厢内,没有亲属陪同的患者情绪很不稳定,牢骚中表现出担忧和害怕。李晨龙握着患者的手劝慰道:“阿姨您别怕,医院有一流的专家和服务团队,您一定会痊愈。只要对自己有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我们一定可以战胜疾病。您放心,现在我们陪着您,到了医院,有护士24小时陪护,您家人不在,我们就是您的家人!”一路上,在医护人员的悉心开导下,患者的心情逐渐平复下来。


医院隔离病区在5楼,当时电梯不能用,李晨龙搀扶着患者爬了一层楼后,患者突然耍起小孩子脾气,一屁股坐地上不走了,李晨龙只好背着她上了4楼,然后连哄带劝地又走了一层。把患者送到隔离病房,他们应急救援队的出诊任务就算完成了。但李晨龙说,每次看见患者进入病房的那一刻,他的心情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种轻松。直到得知有患者治愈出院的消息,他们才稍稍舒了口气,“终于看见了曙光。”


连接绿色通道的“纽带”


据了解,接诊前,信息核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在电话中核实清楚接运地点、患者个人信息等,据此判断几名医护人员出诊、如何办理住院手续。”李晨龙介绍,为了保证疑似患者迅速入院,得到及时救治,尽可能减少传染他人的机会,市三院开辟了绿色通道。


他们接诊的同时,要与当地医院做好交接,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将出诊登记信息发送到市三院发热门诊,以便于他们为患者办理住院手续。同时,接诊时将采集到的患者所有检查资料,打包发送到隔离病区医生微信群,医生在患者到达医院之前即可提前会诊,研究制定出明确的诊疗方案。患者到达医院后无需等待办理各项繁琐手续,直接就可入住隔离病房接受治疗。“把患者和医院发热门诊、隔离病区串联起来,让中间环节流畅无任何阻碍,我们应急救援队就是这条纽带。”


为了充分发挥好纽带作用,让患者第一时间得到救治,应急救援队24小时值守待命,随时准备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