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雕,这门以烙铁为笔,丝绸为纸的传统技艺,藏着千年匠心与东方美学。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非遗布雕画第四代非遗传承人任雪青,探寻布上生花的奥秘。



在衡水景县亚夫路旁,一间工作室的玻璃窗后,灯光柔和地映照着色彩斑斓的布雕画。57岁的任雪青正凝神屏息,手持电烙铁,在绫罗绸缎间轻轻游走。高温与布料相遇,晕染出自然的渐变色泽,不多时,一枚饱满的柿子便“挂”上布面,烙痕深浅有致,浮雕般的质感跃然“布”上。






“做这门手艺,心要静,手要稳。”任雪青说。布雕画是以烙铁为笔,丝绸为纸的传统技艺,融合了历史、美术与民俗等多种元素。据她介绍,完成一幅布雕画需经过设计、选材、绘画、烙烫等数十道工序,运用烙、点、勾、雕等多种技法。


任雪青与布雕画的结缘,是一段辗转求索的历程。早年她在德州从事金丝贴画创作,因种种原因不得不放弃,转而寻觅新的艺术方向。就在迷茫之际,布雕画这一传统技艺进入她的视野,加上自小打下的工笔画功底,让她隐约感到这正是她要走的路。


于是,她踏上自学之路,翻阅资料、钻研工艺。2011年,为了系统提升技艺,她毅然前往黑龙江,拜师娄文江先生,潜心研习,为她奠定了扎实的技艺根基。


学成归来后,任雪青并未止步。她注重创新,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创作方向。经过多年的观察研究,她发现本地人们更偏爱花鸟动物题材,便跳出传统人物画框架,创作出《柿柿如意》《国色天香》等一系列深受欢迎的作品,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审美,令人耳目一新。



2014年,她着手创作布雕画版《清明上河图》。夜晚查阅资料,白天伏案创作,历时一年有余,这幅长达12米的巨制终于完成。画面中亭台楼阁错落、人物鲜活生动、舟桥栩栩如生,布面的浮雕感让整幅作品充满张力。“有人出高价想收藏,但我舍不得。”任雪青轻抚作品,眼中满是珍视。2018年,该作品在河北“国粹杯”传统手工艺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并作为镇馆之宝被中华彩烙布雕展览馆永久收藏。


作为非遗布雕画第四代传承人,任雪青始终秉持“在传承中创新”的理念。她将传统烙铁技法与现代绘画理念相融合,让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层次与灵动。她设计的“前‘兔’似锦”“‘猪’事顺意”等生肖主题作品,既保留非遗底蕴,又贴近当代生活,深受市场欢迎。


“设计是最难的环节,构图、配色、雕刻深浅,都要反复推敲,让布料本身的纹理与创作主题完美契合。”她指着一幅花鸟画讲解,画中羽毛层次分明,全凭不同温度的烙痕层层叠加而成。


多年来,任雪青的脚步从未停歇。她带着布雕画走进马拉松非遗市集、景县国庆中秋美食推广季等活动,让公众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2015年,她随CCTV老故事频道赴泰国进行文化交流,让这门千年技艺走向世界,同年,她荣获“燕赵文化之星”称号。


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任雪青专注的身影上。她正为新一批文创产品勾勒草图,烙铁划过丝绸的“滋滋”声,仿佛在低语,讲述着跨越千年的技艺传承。这位坚守二十余载的匠人,正用双手让景州布雕画这颗非遗明珠,在文旅融合的新时代中,持续绽放穿越时空的光彩。


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