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党建为魂,产业为基、富裕为民。近年来,深州市乔家屯乡坚持以党建为引领,锚定“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产业培育、土地整合、治理创新等领域探索出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美好愿景逐步变为现实。


党建引领,激活产业发展“红色引擎”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乔家屯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依托地方资源,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带动村民致富。


乔家寺村的金银花产业,是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标杆案例”。2022年,在乔家屯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乔家寺村党支部书记乔中梁整合出20亩耕地“试水”。2023年,乔家寺村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依托,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农户﹢银行”模式,并推行“保底﹢分红﹢优先务工”机制,吸收村民以土地入股,带领村民扩大种植面积,增产增收。为提升单一规模化种植的抗风险能力和种植收益,乔家寺村在金银花产业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种植品类,发展花生、菊花等经济作物,通过错峰种植延长农民务工周期,有效增强产业带富能力。乔家寺村还推动“种植+深加工”融合,开发出广受好评的金银花茶、菊花茶、鲜榨花生油等产品,并成功注册商标。2024年,村集体增收15万元,吸纳20余名闲散劳动力,人均增收5000元。



蔡园村以“五位一体”模式整合耕地1700亩,发展油菜花、玉米、花生等种植,年收入达36.8万元;后康王城村通过相同模式,流转土地360亩种植小麦、玉米,为村集体增收55万余元;西崔氏村采取“党建引领、村企共建”,联合舜成农业发展果蔬大棚,与电商及多地经销商合作,带动本村及周边三个村村集体共增收26万元,60余名村民年均增收1.2万元;大吕邑村党支部依托本村2070亩成方连片整体流转土地优势,发展千亩花生种植,实现集体经济稳步增长。



除此之外,随着张家屯大豆玉米间作种植,林家铺、高家铺大棚果蔬,林家铺曹黑猪等特色种植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乔家屯乡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发展格局。通过盘活集体资产、发展合作社、开展土地流转等方式,壮大村集体经济,“红色引擎”驱动效果显著。



土地整合,蹚出规模经营“增收新路”


面对土地分散化、碎片化问题,乔家屯乡后康王城村村“两委”主动担当作为,以“小田变大田”为核心策略,整合土地资源,为现代农业注入新动能。


后康王城村通过系统推进零散地换地整治工作,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采用村集体代耕与统一经营模式,降低生产成本,实行机械化耕作,并集中销售农产品,使农产品“质”“量”获得双重提升。村“两委”经过精准摸排和地块丈量,共引导40余户完成地块置换,盘活200余亩零散荒地,为四干二渠南、肃衡路东侧以及省道240两侧的土地规模化种植提供有力的土地保障。“零散地整治不仅是对土地资源的唤醒,更是对乡村振兴动能的激活。老百姓的田还是那块田,变的是大家种田的理念。”后康王城村党支部书记刘士围表示。


后康王城村的这一举措,为同类村盘活土地资源、壮大集体经济提供了成功样本。如今,乔家屯乡的连片土地上大型机械高效作业,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的农业格局正在形成,为乡村振兴筑牢了“土地根基”。


治理创新,打造和美乡村“幸福样板”


随着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乔家屯乡同步推进乡村治理创新,以“数字化+积分制”推出“码上积分超市”,以“小积分”推动“大治理”。


乔家寺村实行“一户一码”治理模式,以常住户为单位建立“户积分二维码”,设置六大类17项加分和3项减分事项,基础分为100分,每季度核算更新。村民可扫码查积分、兑商品,此外,还将“村规民约”体现在二维码生成的链接中,进一步提升宣传效率,实现了“一码多用”的村庄自治管理效果。乔中梁介绍,此举能够节约资金、提升效率,使积分管理更透明,并可延伸用于街长制、胡同长制和“门前三包”等工作,有效巩固环境整治成效。目前,“积分超市”文明实践工作模式已在乔家屯乡40个村得到推广,首批13个试点村已全面建成并进入试运行阶段。


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各村将日常清理纳入村规民约,落实“农户门前三包”,乡农业办建立“随机+定期”检查机制,开展集中整治4次、交叉互查1次,清理沟塘17处、乱堆乱放13处,拆除乱搭乱建5处,村容村貌显著改善。同时,全乡深入开展“亮身份树标杆、亮承诺见初心、亮作为办实事”的党员“三亮”活动,为群众解决困难46件,化解纠纷24起,“党建引领+村民自治”的治理格局日趋完善。


今日的乔家屯乡,特色农田中农民忙增收,连片地里机械轰鸣,“积分超市”里笑容洋溢——一幅有力度、有温度、有厚度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