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上午,市民林女士被微信朋友圈里的免费领礼品信息所吸引,扫码成功并向对方透露了自己的身份信息。“我在朋友圈看到一条信息,说是只要扫描二维码就有机会免费获得波司登羽绒服,限量100件,先到先得。”林女士说,这条信息令她十分心动,“波司登这么大的公司,应该不会骗人。”林女士随后扫描二维码添加对方为好友,对方称自己是波司登的客服人员,要求林女士按要求填写身份证信息、手机号及家庭详细地址等信息,并告知她:“正确的信息填写能确保她顺利参加活动及领取羽绒服。”


林女士依对方要求填写个人信息后,顺手将免费领羽绒服的链接转到了微信群里,这恰巧被反诈民警商福涛看到,他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个骗局。商福涛与波司登公司官方客服联系确认得知,该公司并未举办这一活动。他辗转与林女士取得联系,了解详细情况,并提醒对方这是一则诈骗信息。商福涛给林女士分析了诈骗套路,还告知解决方案——若对方再次联系,索要验证码等信息切勿理会。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二维码已经普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市民要提高警惕,不可乱扫,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民警解释,目前,二维码风险主要有两大类,一种是扫描二维码打开的可能是恶意下载网页或钓鱼网站,骗取用户填写账号密码,从而盗走个人信息与钱财。另一种风险则是,犯罪分子也可能利用采集到的这些信息向网络借贷平台借债。对此,民警提醒,市民在扫描二维码时,一定要加以提防、辨别来历,切勿透露个人信息,从而给自己造成更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