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河北省2025年洪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方案》正式实施,全省上下正在为“一年基本完成重建”的目标奋战时,我们的心里一直记挂着受灾严重的村庄。中共河北省委十届九次全会强调要“确保受灾群众温暖过冬”,这庄严的承诺,在基层化作了怎样的具体行动?带着这份关注,我们驱车重返曾经遭受“7·28”特大暴雨重创的承德兴隆县六道沟村。

六道沟村受灾前后对比图
车子刚开进村,我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些在文件里读到的“恢复重建”,正在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在面前:路面变得平坦而宽敞,部分修缮一新的房屋静静立在山脚下,曾经被山洪撕裂的沟渠已然加固,路旁新栽的山楂树苗在初冬的风中挺立——这一切,和我们记忆中那个满目疮痍的村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洪水退去之后按下“加速键”的重建工作,在这里绘出了一幅真实的画卷。

一曲“暖冬”的故事正在这座小山村书写
10天抢通的“连心桥”,正是重建承诺的缩影
在村里,我们听到了一个关于“连心桥”的故事,这仿佛是全省重建工作的一个微观样本。7月的那场暴雨,无情地冲毁了村里三座便民桥。村党支部书记商桂福告诉我们,正是在灾后重建的大背景下,他们通过民主议事,迅速组织施工,仅用了10个昼夜,就建起了三座新桥。

通行桥受灾前后对比图
采访当天,我们刚好遇上了村民陈志松家山楂装车外运的热闹场面。他激动地说:“要不是及时修好了这座桥,我们这几户的10万斤山楂就得烂在家里!省里说要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我们这就算秩序恢复了!”我们从他脸上看到的,不只是山楂卖出去的喜悦,更是对重建承诺如期兑现的安心。

村民们收获的山楂正准备装车外运
产业复苏:我们在山谷里看到政策落地生出的希望
走进六道沟村的山谷,我们被眼前火热的劳动场景打动了。村民们正在新复垦的土地上,给刚栽下的山楂树苗浇水、覆膜。村支书商桂福说,这些新栽的树苗,就是村里对省里“巩固主导产业”要求最实在的回应。

驻村帮扶工作组正在协助村民为果树覆膜
在重建的扶贫车间里,59岁的高凤兰正熟练地给山楂去核:“一天能挣200块钱,离家近,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心里踏实多了”。这个场景,让我们真切地理解了省委“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在这里化作了20个实实在在的就业岗位。六道河镇党委副书记刘立说:“产业和就业稳了,群众的心就定了,重建之路才能走得稳。”——这恰恰是省级方案在基层最生动的注脚。

重建的扶贫车间内村民正在筛检山楂
过冬保障:我们触摸到的,是“温暖过冬”的庄严承诺
在村里,我们遇到了站在新房前的商振路老人。他欣慰地说:“房子马上就建好了。从受灾到现在,我们领了安置补贴、救助金和保险赔付,工作组还帮我们集中采购建材,便宜了两成多,我们几乎没什么压力就把房子盖起来了。”

驻村帮扶工作组和村党支部书记商桂福(右)到村民家中走访
为了落实“确保受灾群众温暖过冬”的要求,驻村的帮扶工作组细致地排查每一户的取暖情况。在村民陈志军家里,他摸着修好的炉子说:“风机和电机泡水坏了,技术人员很快就来修好了,现在用得挺好。”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恰恰是那个宏大承诺最坚实的基石。

村民家中温度达标
我们的见证:从政策蓝图到村庄新生的完美闭环
在六道沟村走访的这几天,我们完成了一次从政策文本到现实图景的验证。《工作方案》当中那些严谨的条款,省委全会那些坚定的要求,在这里变成了看得见的桥梁、摸得着的暖炉和实实在在的工作机会。

灾后重建中的六道沟村
当我们离开时,夕阳下的六道沟村宁静而充满生机。我们知道,这场蜕变才刚刚开始,但它已经证明:当顶层的政策设计和基层的顽强努力相遇,就能在暴雨过后的废墟上,催生出最动人的重生。
编辑:姜长淼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原标题:炉子热起来了,新桥连通了——记者眼中的六道沟村“暖冬”答卷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