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


2018年10月,衡水市人民政府与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京衡中医药协同发展“名片”工程,取得丰硕成果。2023年5月,京衡双方继续巩固成绩、拓展合作,签订《京衡中医药协同发展“名片”工程3.0版框架协议》,启动京衡中医药协同发展“名片”工程3.0版。一年多来,京衡两地全力推进京衡中医药协同发展各项工作,逐步实现了医联体合作亮起来、专科建设强起来、人才培养优起来、中医特色美起来的预期,让衡水群众享受到了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我的建议是先行石膏或支具外固定3周,3周后检查踝关节的稳定以及疼痛情况,再决定是否手术治疗……”


近日,在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多学科联合门诊,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关节二科副主任程桯教授通过京衡中医药远程会诊平台与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多学科医生开启联合会诊。通过远程会诊,不仅让患者在本地就享受到了北京知名专家的诊断,也让四院的医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先进的治疗理念。


此次会诊,是我市医疗机构借助京衡中医药协同发展“名片”工程3.0版(以下常简称“京衡‘名片’3.0”)开展“名医线上诊疗”的一个缩影。


向协同要动力,以协同聚合力。由引进名医出诊到留经验、留技术、留精神,由单纯技术合作到医教研管新模式,由面对面诊疗到互联网智慧服务……京衡“名片”3.0启动以来,京衡协同发展更加紧密,服务共建共享取得跨越式进展,让群众在家门口看病更加有“医”靠。


同向发力 医联体合作亮起来


如何解决各级各类医院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挂上“专家号”?


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建设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全新探索,全面推进京津冀医联体建设,有利于促进京津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对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和京津冀地区医疗服务协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我市把建立场景化的京衡中医医联体作为京衡“名片”3.0的主要任务之一,大力推进,积极整合和共享优质资源,双向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不断促进优质医疗资源跨区域流动,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北京知名专家的优质医疗服务。


“京衡‘名片’3.0实施以来,跨区融合实现新变化,合作模式逐渐从‘医疗资源下沉’向‘经验模式下沉’转变。”市卫健委四级调研员安俊龙介绍。截至目前,京衡医联体合作已经实现了市公立中医医院全覆盖。同时,在非中医类医院中选取衡水市妇幼保健院与北京按摩医院结成新医联体。


通过京衡中医医联体建设,进一步强化了“一老一小”中医药服务,分级诊疗趋于合理,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乡镇、大病能转诊。合作模式实现新突破,枣强县中医医院成为宣武中医医院枣强院区;深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成为清华大学玉泉医院协作医院;安平县中医医院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就业基地。一年来,北京来衡专家395人次,诊治患者10520人次;衡水中医类别医院1至10月门急诊人次同比增长3.86%,次均住院费用下降10.45%。


同题共答 专科建设强起来


在今年7月底举办的衡水市肛瘘规范化诊疗技术培训活动上,北京市肛肠医院知名专家向我市广大医务人员分享了学科经验。作为京衡“名片”3.0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培训班对我市肛瘘规范化诊疗技术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京衡两地医疗卫生深度合作,探索新形势下优质医疗资源共享路径,满足广大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就医需求是京衡两地共同之责。”北京市肛肠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邵晖表示,将继续加强与我市医疗机构的深化合作,为更多群众造福。


京衡“名片”3.0启动以来,我市专科建设水平不断增强。


——在中医协同专科上下真功。市中医医院从“大而全”走向“强而专”,县中医医院从“一县一品”逐步走向“一县多品”。武邑县中医医院开展中医定向透药技术;故城县中医医院新开展心脏介入手术;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掌握了种植牙等多种新技术;饶阳县中医医院妇科形成多个康复和护理诊疗方案;景县中医医院开展深静脉置管(股静脉)术……


——在中西医特色专科上显成效。8个中西医特色专科建立了京衡中西医联合诊疗团队,哈院中医肿瘤科与西苑医院开展疑难病例远程会诊和互联网联合门诊;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呼吸科专家团队每月到市三院出诊带教;市四院配合望京医院开展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老年痴呆病例筛查工作;市七院与清华大学玉泉医院开展联合科研……


同频共振 人才培养优起来


宣读拜师帖、行拜师礼、敬茶……今年3月,在全国名中医阎小萍传承工作站衡水市中医医院分站揭牌与拜师仪式上,我市周颖等三名医生按照中医传统拜师方式,向阎小萍行拜师礼。充满仪式感的拜师礼不仅体现了京衡双方对中医传承和人才培养的重视,更使京衡两地在京衡“名片”3.0的助推下联系更加紧密。


如何实现同频共振,通过京衡中医药协同发展战略,培养更多优秀的医疗人才?


京衡“名片”3.0启动一年多来,我市积极推动,让名师传承后继有人,先后有岐黄学者李浩、首都名中医冯兴中等8位北京“大咖”建立名医传承衡水分站,全市共有16名学科继承人正在跟师学习,整理名医医案78份、名老中医特色诊疗项目13项。


同时,来衡挂职出诊队伍实现常态化。北京司英奎、张怡、来要良等11名专家博士先后来我市挂职带教,指导中医优势专科建设。京城名医馆开馆以来,北京专家定期在衡开诊授课,今年以来已开馆21次,来衡专家128人次,诊治患者5056人次。此外,我市积极实施人才进修扬帆计划,我市16家医院遵循“学科-专业-学术”三局同布原则,建设了以学科带头人为引领、学术骨干为支撑、青年后备为补充的“雁阵”人才梯队,陆续派出70多名临床骨干、20名护理骨干、60名管理骨干到北京进修学习。


同心协力 中医特色美起来


为对接京衡“名片”3.0,我市研究出台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大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形成以市县中医医院为龙头,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科为骨干,基层国医堂为补充的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推动中医药服务能力提质升级,让中医特色美起来。



启动衡水品牌中医适宜技术“十百千万”行动计划、实施京衡“名片”3.0“小而美”亮点工程、组织80余名医护骨干在京参加中医药适宜技术精英人才培训……聚焦办好中医特色服务暖心实事,我市借助北京和本土中医药资源优势,通过“一对一”帮扶、现场义诊、技术指导、人员培训、师承教育、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送医上门等方式,推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下沉和中医药学术传承发展常态化,培养医护骨干,打造中医特色,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在名中医走基层惠民行动中,省市中医名家、北京来衡名医到乡镇、社区,开展宣传义诊、专科帮扶、基层培训、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等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好中医、用上放心药。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京衡中医药协同发展“名片”工程实施以来,京衡两地医疗卫生服务合作如同协同发展洪流中泛开的涟漪,把成千上万的个体纳入同心圆,互融、互通……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围绕深入推进京津冀中医药协同发展,找准京衡“名片”3.0发力点,切实将北京中医药资源和衡水区位生态优势,转化为两地协同发展的最强动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让群众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