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下午,河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卫生健康委员会专场,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介绍了“十四五”时期全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情况。


推进区域医疗卫生协同发展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雄安院区、北京协和医院国家医学中心雄安院区开工建设,雄安宣武医院一期项目开诊运行、二期项目加速建设。



与京津共建3批次115个京津冀医联体,覆盖全省各地市。三地1326家医疗机构实现了104项检验结果互认,686家医疗机构实现50项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共享。京津冀医养结合联盟应运而生,环京津医养产业加快发展。京津冀鲁晋蒙突发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区域联防联控合作机制日益完善,区域公共卫生保障网织得更加紧密。



提供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


持续提升各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8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落户河北,4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开工建设,辐射带动作用初显。国家级47个临床重点专科、31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省级289个临床重点专科、150个医学重点学科,在省内阶梯配置,充分发挥公立医院绩效监测导向作用。


百强县医院提质行动、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工作扎实开展,常态化巡回医疗制度建立实施,97%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国家能力标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服务质量逐年提升。


全面推行乡村一体化“十统一”管理,依托9所高等医学院校成立乡村医生培训联盟,常态化培训乡村医生24.7万人次,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更加巩固。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强化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不断激发医疗卫生机构内生动力和服务活力。石家庄、保定、邯郸3个市入选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各项改革指标日趋向好。


全面执行国家药品、耗材集采政策,加快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全省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193个,促进人员技术下沉、优质资源共享,县域就诊率逐步提升。建设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33个,为居民提供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健康管理等一体化、连续性服务。


注重数智赋能,规划建设全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初步实现国家、省、市、县、乡医疗健康数据的互通共享;建设互联网医院91家,覆盖各设区市;升级改造5G救护车,打造“上车即入院”智慧急救;开发建设“河北智慧健康”平台,推动实现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预约挂号“一网通办”,让“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的实践场景越来越丰富。



加快中医药强省建设步伐


坚持中医药服务体系、人才培养、产业融合等方面协同发力,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得到更好发挥。石家庄、保定、沧州3市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2家医院入选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新建国家和省级中医优势专科477个、县级中医院“两专科一中心”130个,二级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比例达到93.05%,乡镇和社区“国医堂”实现全覆盖,中医药服务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成立京津冀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联盟,连续6年与澳门科技大学联合培训中医药人才。


系统提升公共卫生能力


坚持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全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设置公共卫生科,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设立实现全覆盖。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重大传染病防控救治基地建设项目落户河北,3家省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成投用,卫生应急能力持续提升。


持续推进消除“艾梅乙”母婴传播行动,预防“艾梅乙”三病检测率99.99%。连续29年实现“鼠间鼠疫不下坝,人间鼠疫不发生”防控目标。


持续开展妇女“两癌”、重点人群肺癌免费筛查,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不断深入,中小微企业职业健康帮扶工作扎实开展,全省岗位合格率达99.5%。爱国卫生运动持续提质,全民健康生产生活方式持续普及。



持续改善群众健康福祉


加快落实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十四五”末全省每千人口托位数将达到4.5个以上。免费开展孕妇无创产前基因筛查245万例、耳聋基因筛查213万例,做到建档立卡孕妇应筛尽筛,大幅降低了唐氏综合征和严重听力障碍患儿的出生数。


实施“小胖墩”“小眼镜”“小蛀牙”等干预工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总体近视率实现持续下降,龋齿患病率得到有效控制。累计完成3600余万人次中小学生脊柱侧弯筛查,及时发现并矫治了异常孩子。开通省、市两级12356心理援助热线,省内免费咨询。


推动落实“血费减免一次都不跑”政策,省内直免、跨省线上减免2.28万人次。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全部设置老年医学科,养老机构实现“养中有医”全覆盖。农村人口大病监测范围拓展到全省所有农户。连续推出“群众身边有医靠”28项惠民行动,推动让卫生健康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来源: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河北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