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1日,欧亚交界的伊斯坦布尔传来佳音:在第23届国际花园城市总决赛中,保定市一举斩获“国际花园城市”E类城市金奖和艺术文化遗产单项金奖,成为河北省首个摘此殊荣的城市。
本届赛事竞争激烈,吸引了全球52个国家、275个城市和项目同台竞技。保定作为唯一入围最大人口级别组(E类)总决赛的中国城市,最终以小组第一的成绩脱颖而出。
荣誉获得,殊为不易。其背后深深镌刻着保定市委、市政府“11258”总体工作思路的实践印记,凝聚着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彰显着坚定不移推动城市转型与产业转型的毅然决心,成为保定全力打造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的重要里程碑。
城市名片
“绿色奥斯卡”含金量几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
在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如何建设宜居、可持续的城市,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课题。
国际花园城市竞赛由国际公园协会创立,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多家联合国机构共同参与主办,其权威性和影响力不言而喻。
作为世界城市建设与人居环境的最高荣誉之一,国际花园城市竞赛被誉为“绿色奥斯卡”。竞赛评审体系全面、标准严苛,涵盖景观改善与公共空间、艺术文化与遗产管理、环境保护与绿色经济、公共参与及赋权、健康生活方式、可持续规划与管理政策六大维度。
1997年至今,国际花园城市竞赛已在各国举办23届全球总决赛。该竞赛起初只有发达国家参与,近十几年来,由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越来越注重可持续发展,也纷纷加入竞赛行列。
目前,全球获得“国际花园城市”称号的城市已有200多座。其中,国际知名城市包括美国芝加哥、加拿大多伦多、英国纽卡斯尔、奥地利维也纳、西班牙马德里、法国里昂、德国汉诺威、葡萄牙里斯本、阿联酋迪拜、俄罗斯索契、澳大利亚墨尔本、新西兰惠灵顿、巴西库里提巴、埃及亚历山大、南非约翰内斯堡等。
2000年,深圳市成为中国首个“国际花园城市”。20多年来,我国已有深圳、广州、厦门、苏州、杭州、大连、昆明、衢州、济南、烟台等30多座城市(含区县、镇),经过激烈竞争成功跻身国际花园城市行列。
20多年来,中国城市每年决赛名额均限于1至3个,竞争极其激烈。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国际花园城市竞赛评审过程尤其关注城市近5年来的持续焕新与系统变革,旨在发掘全球宜居城市建设的优秀实践。正如竞赛评委之一、国际公园协会秘书长路易斯所说:“我们寻找的不是天生的美人,而是通过努力变得更好的城市。”
近5年来,在保定市委、市政府带领下,千万人一条心,同努力共奋斗,变化可谓翻天覆地、有目共睹、触手可及。
2024年,保定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773.3亿元(含定州),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5000亿元,“十四五”期间连续突破两个千亿大关,也是自2003年之后时隔21年重返全省第三位。
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20年的74252元/人提升至2024年的94234元/人,年均增长6.1%,快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2024年全市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7.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全市城镇化率由2020年末的57.14%提升至2024年末的61.10%,累计提高3.96个百分点,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2021年至2024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4.7%,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四五”下降14.5%的目标。
保定连续4年共10项工作获得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在全国地级市中数量最多。
…………
此次获得“国际花园城市”称号,是国际社会对保定近年来系统性推进城市绿色转型的最佳认可,是一座千年古城向世界展现了现代城市发展绿色智慧的最佳褒奖,更是对保定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建设的“国际认证”。
绿色转型
以“大格局”构建蓝绿空间
近年来北京、浙江、厦门等地,相继印发《北京花园城市专项规划(2023年—2035年)》《浙江省海岛大花园建设规划(2019—2025)》《厦门市当好生态省建设排头兵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样板城市行动方案(2025—2027年)》等文件,带来了城市发展方式和治理方式的全面变革。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指引下,北京以生态建设先行先试的担当引领区域绿色发展,朝阳、大兴等地都在积极建设花园城市。保定肩负全面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加快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发展使命,同样需要以建设花园城市厚植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的鲜明底色,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根基。
千年古城保定,凭什么赢得有“绿色奥斯卡”之称的国际大奖?答案藏在近5年来的绿色转型实践中。
早在2021年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市委就明确了建设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三步走”目标,其中第一步就是到2025年,突出“新颜值”,这也是激情奋进“十四五”、再造一个新保定的核心要义。
5年来,保定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全力建设“高品质、有韧性的现代化新保定”。
一叶轻舟,裁开如绸的碧波,在府河上荡开柔和的涟漪,也唤醒了保定半世纪的沉寂记忆。
“现在的府河,又让我想起了年轻时水清岸绿的样子。”72岁的老保定人陈志远望着河面上往来穿梭的船只,语气中满是欣慰,“现在,随着环城水系的不断完善,河水又活了,船也回来了,这才是咱们保定该有的样子!”
今年6月14日,“水游直隶”项目正式运营,这条沉寂已久的“母亲河”终于重现“北方江南”的繁华气象。“十一”假期期间,“水游直隶”爆火,每天游船不断。
历史上,保定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因水而盛。
秉持“水城相融、人水相依”理念,在城市格局历史性转型的重要节点,保定对河网实施系统治理。总长71.1公里的环城水系一期工程,作为凸显城市“新颜值”的重点举措,不仅对提升城市防洪安全、建设韧性城市极为重要,更成为提升保定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工程、展示保定形象的重要窗口以及市民娱乐健身的理想去处。
2024年,环城水系迎纳国内外游客超1500万人次。依托环城水系,全市举办体育赛事94场。2025保定环城水系马拉松赛吸引15个国家超过10万人报名。
以被市民亲切地称为“保定版马尔代夫”的北湖公园为例,在环城水系改造中,三公里的北湖公园增加了3.4万平方米水面。距此不远的黄花沟综合公园,更是开挖出了占地5.5万平方米的内湖。伴随环城水系不断完善,城市韧性在增强,韵味愈发灵动。
城与“水”为伴,与“绿”为邻——散落在环城水系的12座主题公园,宛若12颗翡翠宝石镶嵌于城市肌理;70余处运动场地全面开放,公园里处处可见市民漫步、运动、休闲的身影,生机盎然。
这条蜿蜒的“绿腰带”,是保定擘画全域公园体系的一幅“工笔画”,更引领着一场从河岸线到全城域的“绿色大写意”。
2021年以来,保定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郊野绕城、城市提靓、社区环家、口袋点缀”为总体布局,开始构建覆盖全域的四级公园体系,推动绿色空间实现从“点”到“网”、从“分散”到“体系”的深刻变革。
郊野公园如城市绿肺,涵养生态本底;城市公园作为公共客厅,塑造市民生活;社区公园延伸至家门口,成为邻里交流的温情空间;散落街角的“口袋公园”,则如一粒粒绿色珍珠,嵌入日常角落。
在冬日的保定儿童公园,孩子们欢快的笑语在园内回荡;在拾光公园,光影艺术、智慧照明、互动体验等元素融为一体,已成为高新区标志性公共空间;在植物园,红枫的叶片如燃烧火焰,银杏则以满地的碎金,将静谧之路变成诗意秘境;在乐凯佳苑对面的乐凯园,老人们下棋跳舞,怡然自乐;在改造后的竞秀公园,金秋菊展又换了新的菊花,吸引一批又一批游客驻足;全长1117公里的太行步道,串联起全市30多个景区景点,入选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
经过近5年努力,市区公园数量由2020年的180个增加到2025年的470个。形态各异、功能互补的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如繁星般点缀古城大街小巷。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6.42%,以层级清晰、网络联通、功能融合的绿色脉络,撑起了“公园城市”的坚实骨架,让“开窗见绿、出门入园”从愿景走向现实。绿色不仅成为普惠的民生供给,更催生出“公园经济”“户外消费”等消费新业态、新场景。
共治共建
用“同心圆”共绘幸福图景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让群众生活更美好。
11月6日,一场围绕冬季供热的“市民会客厅”活动在保定市城管执法局举办。6位市民代表接过鲜红的“城市管理监督员”聘书,从“被服务者”正式转变为城市治理的“参与者”与“监督者”。
这不仅是民生议题的恳谈会,更是一场城市治理理念的生动实践。
竞秀区建南街道的社区党支部委员赵蕊道出了新身份的意义:“它既是角色的升华,更是责任的加码。”
从社区的“当家人”到城市的“瞭望哨”,这一转变,标志着保定“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正从共识走向机制,从愿景落入日常。
会场内,关乎千家万户冷暖的具体诉求被一一摆上台面。专家与部门负责人协同“会诊”,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制度优势,高效转化为“民有所需、我有所为”的治理效能,为每一项民生关切绘制出清晰的“施工图”。
近年来,保定积极探索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新路径,实现了从初期舆情监测的1.0版,到“城管问计进社区”的2.0版,再至今朝“市民提需求、专家开良方、部门抓落实”的3.0版。“市民会客厅”协同模式的深刻演进,完成了一场城市治理能级的系统性跃迁。
这一转变正在全市形成强大的制度合力。“市民会客厅”与“市民园长制”等创新,共同塑造着一个有机共治的“城市治理共同体”。
目前,我市已组成86名市民园长、50名监督员及420名志愿者的队伍。“市民园长+监督员+志愿者”的共治体系,累计收集建议412条、解决问题455件、开展活动706场,成为公园管理的“千里眼”“智囊团”与“贴心人”,共同推动保定公园向“宜居、宜游、宜乐”迈进。
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的幸福。
保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与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热切期盼紧密相连,把破解发展难题与回应民生期待有机统一,持续转化为一项项满足人民需求、激活城市潜能、积蓄发展动能的生动实践。
12345热线年受理诉求超222万件次,99.21%的满意率见证为民初心;“视频导办帮办”系统、惠保定APP平台等,让治理温度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毛细血管……在这一理念引领下,保定以“人民至上”为针、“绣花功夫”为线,在千年名城的壮阔底布上悉心绣制,以惠民生、补短板、促发展为笔墨,精心描绘一座传统与现代交融、发展速度与城市温情共生的城市新样板。
躬耕不辍,终迎硕果。“国际花园城市”的殊荣花落保定,不仅是对绿树繁花“生态颜值”的嘉奖,更是对这座城市将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融为一体的发展思路的认可——一条以全域公园体系重塑城市空间、以绿色转型直达民生福祉的现代化路径,正清晰铺展。
文化为魂
以“烟火气”留住城市记忆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保护好文化遗产,才能守护好城市的根与魂;激活文化资源,才能让城市软实力转化为核心竞争力。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定这片土地见证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多个重要时刻,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推进绿色转型的同时,保定不仅守住了历史文化根脉,更在不断“微更新”和“小美好”探索中,留住了乡愁和城市烟火气。此次获得艺术文化遗产单项金奖,证明这座古城既焕发了新颜,也留住了文化记忆。
从宋时走来、于清代鼎盛的“直隶第一街”西大街,如今焕新归来。曾几何时,房屋年久失修、店铺业态杂乱,让这条老街失去往日的繁华。
清理杂乱业态、修缮保护建筑、提升基础设施、重新布局业态……近年来,经过修缮、整治与更新后的西大街,正以全新的历史文化精品街区形象重现大众视野。
元旦非遗市集、春节庙会、元宵灯会等活动轮番开展,恢复昔日繁华的西大街,如同一座开放的“露天博物馆”,让明清民国建筑重焕光彩,在传统建筑肌理中孕育着文创、商业等现代活力,让历史变得可阅读、可漫步、可体验,成为古城文旅融合的生动典范。
今年“十一”假期期间,仅10月1日当天,西大街客流就高达9.4万人次,开街以来累计接待游客更是突破800万人次。
放眼全市,老街小巷的“蝶变”各有千秋:银杏路的金黄叶片与红砖墙相映成趣;文创园内创业者朝气蓬勃;史庄街、灵雨寺街凸显“校园文化、青少年友好”特色;康乐路上,新设的休闲长椅承载着老街坊的家长里短……
“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每条老街都是承载文化的‘活化石’。”莲池区执法局项目中心副主任李俊说。
2020年以来,保定累计改造老街小巷612条、总长232.12公里。菊胡同、帅府胡同、铁面将军庙、兴华路等一条条“老街”串联成线,通过功能完善、便民提升与文化挖掘,不仅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更在延续城市文脉的基础上,注入了崭新的生命力。
诸如此类的文化更新故事,每天都在保定上演。
“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一座保定军校,半部中国近现代史”,清代北方最高学府莲池书院,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发祥地……在“京畿重地”保定,任何一张名片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
2021年,保定在全国博物馆信息系统中备案仅23家,每10万人拥有博物馆数量仅为0.25家。如何让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闪亮起来?保定全力建设“博物馆之城”“书院之城”。
短短4年,截至今年8月,保定市备案博物馆数量已达101家,实现了“每1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同时,保定已建成各类书院162座。
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等历史遗迹实现周边环境提升同时,还在活化利用中引来无数游客,形成保护利用的良性循环。中国古动物博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作为亚洲最大自然博物馆,年接待量超百万。停办近120年的“莲池书院”再启文辉,成为融合历史文脉与现代学术的重要平台。
正是5年来诸如这般的一系列变化,正是这般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保护,使千年文脉化作了保定人民指尖的温度、耳畔的回响,成为保定在竞赛中打动评委的重要加分项。
城改攻坚
在有机更新中拓空间增颜值
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更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
作为一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城,如何在新时代城市绿色转型中实现有机更新,并以人民为中心,改出城市的新颜值,筑牢品质生活?
2020年8月,谋变的保定启动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行动,开启了城市转型升级的大幕。
这场声势浩大的城市更新,不仅是城市空间的物理重构,更是民生福祉的全面提升。面对户数多、范围广、诉求杂的复杂局面,市委、市政府不避硬骨头、敢啃硬茬子,以破釜沉舟的决心、“一张蓝图绘到底” 的毅力,成功破解征迁安置、资金保障、规划衔接等多重难题,用实打实的举措回应群众期盼。
经过5年的努力,我市主城区78个城中村改造压茬推进,建成交付54个安置区,建设782栋新住宅楼、70座邻里中心,75所学校、幼儿园。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主城区城改作为保定加快建设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的“一号发展工程”,始终坚持把民生放在首位。
在莲池区杨庄村安置区,入住新居的王秀芬老人感慨道:“以前住的是破旧的平房,冬天漏风,夏天漏雨。现在搬进宽敞明亮的楼房,周边还有公园、学校、医院,生活品质真是大大提高了。”
配套同步,功能完善。保定市在推进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居民的实际需求,统筹推进安置区周边的市政设施配套和学校、医院、养老等功能性配套建设,让“安居”与“优居”相伴落地。
5年城改中,全市配套建设路网142条、总长88.8公里。2025年全市交通拥堵指数下降12%,上半年降幅居全国第一。规划建设一大批街角公园、社区公园、城市绿地。这种系统性的规划和建设,让城中村改造真正成为惠及民生的暖心工程。
地面以上加速更新,地面以下同步推进。2025年,全市排水管网总里程达3780公里,较2020年提升57%;雨污水泵站总量达145座,污水处理厂58座,“厂网站”一体化布局基本健全,为有机更新中的城市,筑牢防汛安全与生态保护。
与此同时,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工程建设加速推进。全市棚户区改造建成安置房96066套,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294个,共惠及近百万保定群众。
2023年,我市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等3项工作获国务院督查表扬激励。
保定以城市更新为笔,以百姓期盼为墨,正在一街一巷的改造中、一砖一瓦的更新里,织就一幅宜居、韧性、智慧的城市新图景,让千年古城在新时代绽放出属于人民的幸福光彩。
一座变化如此之巨,惠及百万民众的城市,在评审中必然受到评委们青睐,获奖更是实至名归。
协同发展
共治共建共享京津冀生态新格局
“服务首都、对接京津、联动雄安”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保定担当。保定的绿色转型,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的生动写照。
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提出11年来,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六链五群”培育见行见效,京津冀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增至7个,京津冀共建医联体115个……一个发展更协调、动力更澎湃、民心更凝聚的京津冀正在拔节生长。
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保定以七个“一体化”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拓展,全力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等8个产业年产值在千亿元以上。数据服务、生命健康、绿色健康建筑、双碳新材料、固态电池、新型储能、低空经济、空天信息、BIPV等新产业快速成长。生物制造、氢能、服务机器人、AR眼镜等未来产业深化谋局。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生态协同、共建共享方面,保定坚决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共筑生态共同体。
2020年起,京津冀三地搭建机动车超标数据平台,实现一地违法、三地受限的协同管控,成为保定主动融入三地联防联治、协同治理,推动区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缩影。
为深化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保定市与北京市门头沟区、大兴区签订《深化京冀地区生态保护与协同发展联合行动战略合作协议》《“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合作框架协议》,与北京市房山区签署《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工作协议》,推动形成共治、共建、共享生态保护格局。
近年来,生态协同的保定,迎来“呼吸之变”:2021年,全市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排名第一。2024年,保定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458,创历史最优。保定首次退出全国168城市“后二十”,创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好水平。
近年来,生态协同的保定,迎来“山水之变”:随着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项目强力推进,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渐成常态,林木覆盖率达到38.5%。从2017年全市主要河流入淀水质基本劣Ⅴ类,到2024年全市全年8条有水入淀河流年均水质全部达到Ⅲ类,49个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水环境质量达到近20年来最好水平。
近年来,生态协同的保定,迎来“生物多样之变”:“鸟中活化石”中华秋沙鸭首次在拒马河被拍到。作为一级保护动物,30多只野生黑鹳族群首次现身瀑河;多年未见的华北豹,在阜平的银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多次被红外相机记录,表明其已将该区域作为稳定栖息地。保定,生物多样性“家底”愈发厚实。
绿色崛起
一座城市的战略选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优势就是发展优势。
捧回“绿色奥斯卡”,对正全力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保定而言,是一次重要的实力认证,更是一座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时强调,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这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十年指明了方向。
对于正在建设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的保定来说,绿色转型不是可选项,而是必答题。
一体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的同时,保定统筹推进产业绿色转型,以经济增长“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兼顾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保障民生多重目标的动态平衡。
今年8月在保定举办的2025全国生态日京津冀活动暨第三届京津冀绿色发展大会上,集中发布了十项京津冀绿色发展典型成果。白洋淀生态治理、保定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等创新实践,成为区域绿色协同发展的亮眼名片。
产业转型,绿色引领。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保定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培育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打造全国首个“碳中和产业之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保定在绿色建筑领域的探索,为京津冀乃至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近5年来,保定积极推广绿色节能建筑、超低能耗建筑、装配式建筑和光伏建筑一体化,全市累计建成绿色建筑6335.34万平方米,新建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累计建成超低能耗建筑279.6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连续4年全省第一;累计建成装配式建筑1900万平方米,建设规模全省领先;累计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1555.61万平方米,产业规模持续壮大,集群发展效应逐步显现。
2024年,国际绿色健康建筑大会在高碑店举办,不仅搭建了绿建技术交流的国际平台,更推动保定绿建标准体系走向世界、落地实践,擦亮了保定国际绿建之都“金名片”。
绿色崛起的保定故事,还在不断上演。
作为中国纺织之乡的高阳县拥有纺织企业4200余家,年产值达740亿元,但传统分散式发展模式面临环境资源制约。
2024年以来,高阳经济开发区(东区)以优化资源配置和减污降碳为核心,推动48家印染企业集中入园发展,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和循环体系,盘活利用闲置资产资源。同时,通过数智化改造、优化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建设智能化监管平台等,实现园区绿色转型。
在此基础上,高阳县探索三大机制模式创新:创新污染治理模式,共建共享废水集中预处理设施,变分散管理为末端统一管理,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实现了减污降碳协同。创新环评审批机制,同一类项目编制一个环评文件,实行环评“打捆”审批;借力优化环评分类管理国家试点,豁免特定工艺的环境影响报告表审批。创新排污许可核发机制,对园区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两证联办,对园区排污总量实行统一数智化管理。
通过集中供能、共建共享污染治理等,高阳县助推园区实现绿色转型,预计年减排二氧化碳4.17万吨、削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29.76吨,节约企业建设投资3.25亿元、年运行成本1080万元。
交通互联,绿色先行。近年来,保定大力推进绿色交通体系建设,新能源车由2020年的2.7万辆增长到2025年的20万辆。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占比显著提升,新能源环卫车大量普及。自行车道和步行系统不断完善,为市民提供了更加绿色、健康的出行方式。
保定的实践,为其他城市的绿色转型提供了有益启示。
绿色发展不是负担,而是机遇。在不包括雄安三县的情况下,保定GDP重返全省前三,同时摘下“国际花园城市”桂冠,证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相辅相成。
走在今日的保定街头,传统与现代交织,绿色与城市相融。直隶总督署的灰墙黛瓦旁,是郁郁葱葱的行道树;古老的莲花池边,是焕然一新的街角公园。这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城,正在绿色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
走在今日的保定街头,城市金名片越来越多,保定“朋友圈”进一步扩大。奥运冠军之城、博物馆之城、全国书院之城、碳中和产业之都、颐养幸福城市等城市金名片不断提升文化自信、激发盛事云集。
走在今日的保定街头,协同发展的脚步愈发轻快,民生感知愈发明显。医疗资源跨城联动,教学边界无限拓宽,文化基因血脉相连……京津冀协同发展动力正化作千万人民触手可及的幸福增量。
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十年,保定捧回的这块“国际花园城市”金字招牌,不仅是对保定五年之变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当更多绿意漫过城墙,融入京津冀绿色版图;更多文韵浸润街巷,唱响区域文化共鸣;更多产业扎根沃土,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更多消费活力迸发,彰显城市烟火气息……保定必将以花园城市为支点,扎实推进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三步走”战略,为“十四五”收官交上亮眼答卷,并在“十五五”时期续写生态筑基、文化铸魂、产业赋能、民心聚气的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建设新篇章,让生态之美、文脉之韵、发展之实更多转化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生活。
来源:全保定网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