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稿件刊发于2025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
燕赵大地,白洋淀畔,八年砥砺,河北雄安新区,拔节生长。
看筋骨,新城崛起。累计完成投资超万亿元,5300余座楼宇拔地而起;
看产业,动能澎湃。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六大产业集聚,2000多家科技企业千帆竞渡;
看民生,宜业宜居。新建片区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105所,各类高品质酒店、品牌门店数量不断增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雄安新区从无到有、从蓝图到实景,一座高水平现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稳扎稳打,善作善成,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建议》提出,“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现代化城市”。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雄安新区着力强化疏解保障、推进科技创新、完善公共服务。如今,从“一块地”到“一张图”,再到“一座城”,雄安现代化城市框架正全面拉开,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来雄安,就是抓住新机遇”
10月9日,首批疏解央企中国华能、中国中化正式入驻雄安,2000多名员工来到雄安工作生活。
“看,这是我在雄安的新家!”晚上,杨高敏站在新家的阳台上,兴奋地同家人视频通话。
“雄安已经是一个大城市的样子!”作为中国中化的员工,杨高敏家住单位不远处的保障性租赁住房,拎包即可入住,“新区还为两家央企职工开通了定制公交。”
雄安新区功能定位,首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这是建设雄安新区的初心和使命。
牢牢牵住疏解“牛鼻子”,雄安将服务落到一项项制度安排上:从办公场地规划建设,到企业登记、税务、资质迁移,再到员工生活配套,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推动278项京雄政务服务“同城化”,209项资质资格互认。雄安新区营商环境局副局长冯琦峰介绍:“我们全力保障疏解人员医疗、公积金等待遇不低于北京,让他们安心工作。”
推动人员安下心、企业发展好,雄安向改革要动力。
“这里是员工的新家,也是企业的新家!”中铁城建集团雄安建设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郭远飞难掩喜悦,凭借在雄安获批的水利水电总承包资质,公司成功拿下省外项目,“在山西中的标,是雄安创造的条件。”
过去申办此类资质,需辗转多个省级部门,耗时约半年。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带来转机:2024年底,新区原有12个内设机构改设为21个工作部门,大部门、扁平化,推动“雄安事雄安办”。
改革后,内设“组”变专业“局”,具备行政主体资格,让雄安得以按照规划充分运用省级管理权限。今年,雄安新区营商环境局再争取到水利、通信、交通等16项省级审批权限,全面落实“一网通办”“一企一策”。“6月1日递申请,6月26日便捧回证书。”郭远飞切实感受到变化,“来雄安,就是抓住新机遇。”
目前,中国星网、中国华能、中国中化等3家央企入驻雄安,第二批疏解项目加快建设,第三批疏解项目即将落地;央企设立各类机构逾400家,在雄安本级注册企业逾4000家。
“来雄安,就是拥抱科技与未来”
“把智能、绿色、创新打造成为雄安新区的亮丽名片。”
乘一辆公交车,丈量这座新城,真切感受到亮丽名片背后,写满了创新故事。
310路新能源公交车,像一条流动丝带,将雄安新区启动区、容东片区等核心区域有关点位串珠成链。司机王占花在这条线上跑了近3年。她的公交导航图,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自动更新一版,增加不少新的点位。
车内,人气越来越旺;车外,各类科技企业加速聚集。
去年,中国星网落子雄安,点亮空天信息产业“主星”。随即,卫星制造、运营服务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纷至沓来。
今年10月,首颗“雄安造”卫星成功下线。“我们追随中国星网而来,在这片热土追逐梦想。”站在雄安科创中心的卫星生产线旁,卫星研发公司蓝箭鸿擎(雄安)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史耀中打开话匣,“公司今年初来到雄安,当年注册、当年建设、当年投产,这就是‘雄安速度’!”
创新速度从何而来?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雄安系统建设10多个创新平台、31个主题楼宇与众多孵化载体,激发创新活力,促进高端产业集聚。“迁至雄安,科创中心全程帮办,对接技术合作、提供中试基地,还有雄安科技创新基金注资8000万元入股,为研发按下‘加速键’。”史耀中表示。
在雄安人工智能产业园四楼,洞见科技(雄安)有限公司工程师冯新宇正演示新研发的可信数据空间一体机。“上下楼即上下游。”冯新宇介绍,“园区组织技术沙龙,促成我们与二楼企业合作,共同开展多模态大模型训练,预计年底将有更多新成果落地。”
“来雄安,就是拥抱科技与未来。”冯新宇感慨。
2024年,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增至360家,同比增长11%;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29家,同比增长31%。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科技等六大产业正在成形。“雄安新区已进入大规模建设和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我们将锚定科技创新,打造全新未来产业体系。”雄安新区科学园管委会副主任、雄安科技产业园开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扬飚表示。
创新,深深植入城市基因,也在惠及每一位市民。新区道路两侧,集成信号灯、摄像头、激光雷达等设备,多功能信息杆柱将数据源源不断输送至“数字大脑”。后者通过智能分析调节交通信号灯,织就一条看不见的“绿波带”。“在雄安开车,常能享受一路绿灯的畅快。”王占花笑着说。
数字城市与实体城市“孪生共长”。城市计算中心作为“数字大脑”,总吞吐数据量超过330亿条。走进中心,三维城市模型在数字运营平台渐次展开,虚实交融。
“在雄安,每栋建筑、每条道路、每段管廊都有自己的‘数字身份证’,城市运行更精准、更智慧。”中国雄安集团城市计算中心工程师赵松说。
这个采暖季,“智慧供热”是一大亮点。“源—网—站”全链条监测系统建立起来,热力站生产运行和视频数据全部接入智慧供热平台。“智慧供热平台就像聪明‘管家’,若发现用户供热参数异常,可通过智慧终端协调进行开阀、排气、清污等工作,提升供热效果。”中国雄安集团智慧能源有限公司容东事业部供热运营组组长陈猛说。
目前,雄安已建成数字道路逾500公里,实现5G网络全域覆盖,政务管理、环保、交通等智慧应用场景加速落地。
“来雄安,享受家门口的幸福”
幸福是什么?
在11岁的北京四中雄安校区第二实验学校学生巩奕姗眼中,幸福是自己和弟弟的校园生活,爸爸所在的科技公司发展得好,妈妈在小区锻炼健身,姥姥姥爷参加社区志愿活动……生活有滋有味。雄安新区系统性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完善城市公共服务。
从我为城市奔波,到城市为我服务。巩奕姗的父亲巩文通坦言,“北漂”十几年,挤在西直门附近一间小房子,月租很贵。老婆孩子住在河北涿州,周末才见一面。去年搬来雄安,全家人住进135平方米的大三居,精装修,月租2100元。
很多城市想做而未做到的事情,正在雄安成真。
雄安推出“租购同权”政策,保障租房者在子女入学、居住证办理等方面的权益。“来雄安,享受家门口的幸福。”去年,巩文通提交申请,孩子从涿州转来雄安就学,“九年一贯制名校,初中都不用操心。”
打造“15分钟生活圈”。小区周边,超市、餐馆、养老驿站等配套齐全。所有新建片区实行“新区—片区”两级管理与“新区—片区—社区”三级服务体系,不设街道,资源下沉社区。“生育登记、社保、医保等民生事项在社区就能办。”启动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正昌说。
走得远点,还有“好城区”可逛。
森林环城、湿地入城。步入悦容公园,草色湖光中,感受传统园林艺术与现代生态理念:北苑再现《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意境,南苑尽显古典园林风貌。
“周末我常带孩子来玩,亲近绿色生态。”从北京来雄安工作的王蕾说。“先植绿、后建城”,新区累计造林48.1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1%大幅提升至35%。
雄安的城市“身份”愈发清晰:133100行政区划代码、“冀X”车牌、专属邮编等一一落地……
2017年4月,专职摄影师刘向阳来到刚刚成立的雄安新区。站在白洋淀北边的荒地上,风吹芦苇,他的镜头里只有杂草、村庄和一条土路。从那时起,刘向阳坚持记录雄安新区点滴,一张张珍贵的照片,与宏大的建设图景、厚重的历史记忆相互映照。
不久前,刘向阳再次站上同一位置。脚下启动区路网四通八达,眼前“金芦苇”大厦直插云霄,智慧灯杆蓝光闪烁,中央绿谷蓝绿交织。按下快门,定格这一刻,他感慨万千:“短短几年,雄安从新区迈向现代化城市,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的城市,这是人民的城市!”
编辑 李硕芳
原标题:人民日报看河北|雄安新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城市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