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衡水 书写崭新答卷

衡水日报社副总编辑 刘全义


初冬的衡水大地上,处处涌动着干事创业的热潮。翻看上周报纸版面,这片热土处处唱响奋进之歌:高位谋划把准发展方向之舵,实干答卷见证城市华丽蝶变,创新实践让全会精神落地生根,接续奋斗引领阔步新征程。

上周,市委常委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近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及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部署,研究我市贯彻落实意见。会议指出,要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临港强省建设,全力招引外商投资,实施好“衡优名品跨境出海”行动,推动衡水外资外贸高质量发展。要全面落实省委全会部署,推动省委全会精神在衡水落地落实。要坚决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认真谋划明年工作,统筹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大气污染防治、安全生产、信访稳定等当前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十四五”收好官、“十五五”起好步。

“奋进的衡水·‘十四五’答卷”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一组组带着温度的数字催人奋进:发展改革工作实现新突破,全市生产总值由2021年的1703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1972亿元,预计2025年底突破2000亿元;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量达1180家,较“十三五”末增长近十倍,创新平台总数超200家;现代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双提升,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136.08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82万亩以上;对外开放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外贸进出口总值累计可完成1130亿元;工业经济“家底”愈发殷实,先进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预计达868亿元,较“十三五”增长72.9%。

2000亿GDP的背后,是我市对“产业兴市”战略的坚定实践。从传统产业的“老树发新芽”到新兴产业的“小芽变大树”,科技创新正成为最强劲的驱动力。118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中,既有深耕细作的“隐形冠军”,也有瞄准前沿技术的“种子选手”;200余家创新平台里,实验室的灯光与生产线的运转同频共振,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全市136万余亩高标准农田里,“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现代农田格局,成为粮食安全的“压舱石”……这些成绩已然成为我市在产业升级、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等领域持续突破的生动注脚,更为“十五五”发展筑牢了坚实的底盘。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未来5年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连日来,我市立足实际,精准发力。在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基层治理等领域,全会精神正转化为接续奋斗的具体实践:在滏阳河市区段生态治理工程现场,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强大动力、生态修复与民生改善的双向赋能,让承载着城市深厚记忆的“母亲河”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水清岸绿的“幸福廊道”;在桃城区河西街道站前社区,网格员日行万步的巡查、居民议事会上的热烈讨论,让“一老一小”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在饶阳县的蔬菜大棚内,“新农人”宋长江为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以实际行动努力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暖冬送岗解民忧,精准助力促就业。初冬时节,衡水市2025年金秋招聘月招聘会在桃城万达广场启幕,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人力资源动力。河北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创翼创业大赛将于12月举办,将面向全市择优推荐优质项目冲刺省赛,为青年创业者送上政策扶持“大礼包”。

宏伟蓝图,在接续奋斗中描绘;时代华章,在砥砺前行中书写。如今,我市先进级智能工厂达到31个,卓越级智能工厂实现衡水市“零”的突破。广大干部群众正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向着更高质量的发展目标阔步前行。让我们乘势而上,努力在这片热土上写下新时代的崭新答卷,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衡水篇章汇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