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20日,是第12个“中国心梗救治日”。这一由国家卫健委指导、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机构于2014年设立的宣传日,以两个“120”为核心——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把握黄金救治120分钟,旨在提升群众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防治意识、构建全民参与的心梗救治网络。


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心内一科主任尚艳菲表示:“心梗救治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群众的快速反应和科学应对是挽救生命的关键。”


“1120”背后的生命密码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危急病症,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据《中国心血管病健康和疾病报告》显示,我国每年新发心梗患者超百万人,仅有一小部分的患者能在黄金120分钟内接受有效救治。


“从发病到开通梗死血管的120分钟是黄金窗口期,每延迟1分钟,心肌坏死面积都会增加,死亡率随之攀升。及时拨打120并送至具备急诊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力的医院,是降低病死率的核心环节。”尚艳菲强调。


心梗发作的“隐形信号”


心梗并非仅表现为剧烈胸痛,其症状常具有迷惑性,尤其是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可能缺乏典型表现。心内一科医生马高峰结合临床案例,总结了以下关键症状:


典型胸痛主要有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闷胀性疼痛,持续超过3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无法缓解,疼痛可能放射至左肩、下颌或上腹部。


非典型症状有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上腹胀痛,易被误诊为胃病;突发冷汗、头晕、晕厥,甚至意识丧失;低热(体温38摄氏度左右)、白细胞增高、心率异常(过快或过慢)。


“高危信号是夜间或安静状态下突发胸痛、运动后胸痛加剧、反复出现短暂心悸或晕厥。”马高峰特别提醒,“女性、糖尿病患者和老年人更易出现非典型症状,如牙痛、头痛、乏力等,需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科学应对的“黄金三步”


面对突发心脏不适,群众应遵循以下步骤,最大限度争取救治时间——


第一,立即停止活动,保持冷静。坐下或平躺,解开衣领、腰带,保持空气流通;避免情绪激动或过度活动,防止心肌耗氧量增加。


第二,迅速拨打120,明确告知症状与位置。强调“疑似心梗”,要求派送具备胸痛中心资质的医院;若独自在家,需提前打开房门,便于急救人员进入。


第三,等待救援中可以舌下含服1片硝酸甘油;无过敏史者可以口服阿司匹林。若患者意识丧失、呼吸停止,身旁有人需要采取心肺复苏并呼叫他人协助使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


构建区域心梗救治“高速路”


作为国家认证的胸痛中心,衡水四院始终遵照国家级标准版胸痛中心建设标准,不断从管理、布局、流程、环境等方面入手,开展流程重组再造、优化救治急性心梗患者绿色通道,让群众切身感受到这项看得见、摸得着的优质民心工程带来的变化。


同时,衡水四院以胸痛中心为路径“急慢分治、分级诊疗”,同部分县级医院、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沟通联谊,使其救治网络辐射作用达到最大化,加快组建了以衡水四院为中心的胸痛急救网络、胸痛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全力提升衡水胸痛病人救治的整体水平,造福衡水胸痛病人和其他危重症病人。


尚艳菲介绍:“我院与120急救系统无缝对接,患者未到院前,导管室已启动准备;通过多学科协作,从入院到血管开通控制在40分钟内,远低于国家标准的90分钟。”


守护心脏健康从日常做起


马高峰呼吁群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心梗风险。


控制“三高”,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需定期监测指标,遵医嘱服药;戒烟限酒,吸烟者心梗风险增加2至4倍,酒精会直接损伤心肌细胞;适度运动,每周3至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剧烈运动;注意冬季保暖,寒冷刺激易引发血管痉挛,外出需佩戴围巾、帽子,减少晨起外出。


“1120”不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一份守护生命的承诺。心梗可防可治,关键在于群众意识的提升和科学应对。记住两个“120”,把握黄金时间,才能为生命争取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