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支撑,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十四五"期间,河北瞄准新材料赛道,培育壮大新材料产业集群,以科技创新打通产业发展"经脉"。数据显示,我省新材料产业规上企业数量超2700家,居全国第五位,产业增加值增速已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在沧州高新区,大家经常会听到一个字,膜。但您可能不知道,这里生产的膜已经有十多种。像眼前这一排排细丝,不是"挂面",是高性能中空纤维分离膜。
天津工业大学沧州研究院副院长 王志刚:那你看这种膜中间是一个中空结构,大家千万不要以为这个中空结构就是它的孔,其实它的孔全是在这个膜壁上,那么根据这个不同的这个过滤范围,可能在十几纳米到几纳米之间,那这种膜才是真正的分离层,要远比我们肉眼看到的要更加薄。
凭借独特的中空形态和超薄特性,这类膜在污水处理领域有显著优势。而这项技术,就诞生于天津工业大学沧州研究院。
天津工业大学沧州研究院副院长 王志刚:实验室从0到1,产业化从10到100以至1000,那么1到10这个谁来做?我们来做。我们现在目前膜类的中试生产线大概有10条左右,那包括了水膜、气膜、能源膜等等这三大类,也是想做成京津冀地区最大的一个膜产业的中试首选地。
在沧州高新区膜产业园区,一套正在运行的污水处理系统就是这项技术落地的最新成果。
海派特膜科技(河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方朗:这是一套日处理量20吨的这个污水处理装备,它的核心装备就是高性能MBR膜(膜生物反应器)装备和这个蒸发结晶装备,里边用的这个核心产品MBR膜也是咱们成果转化的这个产品。
依托天津工业大学沧州研究院,如今,企业已构建起从高性能分离膜到智能化膜装备的全产业链布局,预计年产值将达到6000万元。
天津工业大学沧州研究院副院长 王志刚:两年的时间已经吸引了32个项目落户咱们研究院,其中这项目里边有18个项目已经孵化出企业,那么其中有4家已经开始实现完整的产业化。
沧州的"一张膜"闯出了产业发展新赛道,而更多"河北造"新材料也在不同领域"大显身手"。在邯郸经开区,有一座特殊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说它特殊,是因为整个顶棚都铺设了一种可发电新材料:碲化镉薄膜玻璃。
360块发电玻璃、总装机容量104千瓦、可供30个车位同时充电……玻璃能发电的奥秘就藏在一层只有4微米厚的薄膜中。它采用了独特的"三明治结构",中间的薄膜层在光照后会产生电子运动,从而"变身"可发电的半导体。
邯郸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 邵传兵:我们工艺目前最大的难度是在成膜的均匀性和洁净质量上,整体来说就是在1.92平方(米)的大面积玻璃上,大概镀头发丝厚的薄膜,这犹如在一个高速的生产通道上,进行一个纳米级的雕刻。
邵传兵告诉记者,从调整薄膜的成分比例,到优化镀膜时的温度和速度,他们经历了成百上千次实验,只为提高光电转化效率这一核心指标。
邯郸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 邵传兵:目前我们的最高转化效率已经达到了18.02%,也就是说一片玻璃的转化功率达到了345瓦,10块这样的玻璃,就可以满足一个家庭的一年用电量。
在邯郸中建材,每55秒就有一块发电玻璃走下产线,年产量可达100万平方米。建筑幕墙、温室顶棚、屋顶光伏板……碲化镉发电玻璃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而企业的目光也投向了更加广阔的蓝海。
邯郸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吴一民:我们现在锚定的有光伏交通一体化、光伏园区一体化、海上光伏等等这样的一个新的应用场景。基本上已经拓展出了大约五六个系列、几十种产品来适配不同场景的应用需求。
"十四五"期间,河北因地制宜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构建起以承德钒钛、沧州膜、邯郸特种玻璃、邢台先进钢铁等产业链为核心的新材料产业体系。截至2024年底,全省新材料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2758家,位居全国第五;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2400亿元,位居全国第八。尤为亮眼的是,河北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增速已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今年1-8月实现利润50.1亿元,同比增长189.6%。
编辑:姜长淼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原标题:【奋进的河北 “十四五”答卷】点“材”成金 河北因地制宜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