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日,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北京斯利安药业有限公司沧州分公司员工正在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生产线上忙碌。 河北日报记者 张昊 摄
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时代里谋篇落子的第一个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
区域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2024年达到11.5万亿元;“六链五群”培育见行见效,重点领域协同发展亮点纷呈;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成功举办,后奥运经济蓬勃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11年来特别是“十四五”以来,区域整体实力持续提升,成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各项工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河北自觉置身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对接京津更加紧密,服务京津更加到位,加快发展自己更加主动,与京津携手共绘协同发展新画卷。
■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力有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紧紧抓住“牛鼻子”不放松,积极稳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清晨,阳光洒向雄安,启动区的工地上已是一片忙碌。
雄安国贸中心项目城市航站楼主体钢结构如藤蔓般盘旋上升,枝状顶盖向天际舒展。这个被称为“生命之树”的建筑,33米高的主体已完成施工,其他工序正有序开展。
“项目主体建设过程中,几千名施工人员昼夜奋战,以平均六到七天完成一层的速度全力推进。建成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航空功能将向雄安新区延伸。”雄安国贸中心项目三工区负责人徐可新说。
犹闻夯土之声,已见疏解之效。
10月9日,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在雄安新区举行升旗仪式,标志着这两家央企总部正式迁驻。目前,央企在新区设立机构超400家,新区本级注册企业4000余家,越来越多企业、人才在此扎根奋斗。
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现代化城市,聚焦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未来之城拔节生长。
疏解与承接的过程,也是高质量重塑区域发展格局的过程。
一座城市产业的发展,悄然见证静水深流的蝶变。
圆通速递北方总部,从北京顺义迁至永清后日处理能力突破1200万件,是外迁之前的6倍;申通快递华北转运中心,2022年落户固安以来已处理快递24亿件,年均增速33.45%;韵达华北转运中心搬迁至香河后,快递业务收入每年以20%左右速度增长……伴随数字的跃升,廊坊环京快递服务圈优势不断增强。
窥一域而知全局。
作为京津冀腹地的河北,建设了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34个专业化重点合作平台,持续做好制造业、物流、商贸等重点产业外迁和产业链的延展,在承接疏解中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2023年以来,全省累计引进央企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超700家。
从“你是你、我是我”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地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对体制机制进行深层次调整。
2023年北京,2024年天津,2025年河北……京津冀三地轮流举办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既对发展成效“划重点”,又向破解协同难题发起“再动员”。
坐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京津冀三地建立党政主要领导协商机制,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和一系列专题工作组,形成了从决策到落实的完整体系。
“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标志性的重大成就,京津冀发展的“势能之差”正在变为“动能之和”。
2024年,京津冀三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分别增长5.2%、5.1%和5.4%,增速均超全国。今年上半年,三地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4%。
■重点领域协同率先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继续加快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区域内部协同。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北京游客于萌萌一家沿京蔚高速一路畅行,抵达张家口暖泉古镇。赏古城堡、古寺庙、古戏楼,品蔚州粉坨、八大碗等特色小吃,晚上看打树花表演,行程满满当当。
2024年12月30日,京蔚高速全线建成通车,打通了北京通向河北的“西大门”,让沿线游客出行实现从“翻山越岭”到“穿山而过”。
京唐城际、津兴城际等开通运营,所有设区市实现与省会高铁直通。津石等高速公路以及厂通路建成通车,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从逐项突破到全域联动,从物理联通到要素畅通,交通一体化的发展红利加快释放。
“十四五”以来,河北全面落实“三区一基地”功能定位,从交通无缝衔接,到生态携手保护,再到深化产业协作,重点领域协同率先突破,协同发展步伐坚实有力。
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成效彰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截至去年底,塞罕坝机械林场核证碳汇量达243.4万吨,累计销售林业碳汇35.7万吨,实现收入1487.6万元。林场还带动周边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等新业态,惠及百姓4万余人。
同守一方绿,共护一片天,三地携手治污成效显著。2024年京津冀区域优良天数比率接近75%,河北与京津跨境河流横向生态补偿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
产业链、创新链合作逐步深化,“梯次联动、优势互补”加快形成。
53秒产出一套汽车门内饰,70秒喷涂、组装一件保险杠,1小时送达北京房山的整车基地——这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旗下成都航天模塑涿州基地的“协同速度”。
“在北京房山和河北涿州,上下游汽车制造企业有十几家,完整的产业链生态体系让企业的发展更有底气。”成都航天模塑有限责任公司涿州分公司总经理郭强说,今年公司投产了配套长安汽车和小米汽车的新项目。
创新往深处扎根,产业向高处攀登。
不同于简单的产业转移,京津冀瞄准的是世界级产业集群,需构建更具韧性与竞争力的重点产业链。
2023年起,三地联合绘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梯次建设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5个产业集群。其中,河北牵头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产业保持较快增长。京津冀安全应急装备等5个区域集群获批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释放民生红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终要体现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文化一脉。坚持鲜明的人民立场,让京津冀这片古老又现代的土地幸福底色更浓。
给宝宝喂奶、拍嗝、做被动操,给宝妈制作营养餐,是“河北福嫂”耿燕飞的日常工作。她正在北京市朝阳区晶都国际小区当月嫂,月收入万余元。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促进京津冀地区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目前,15万名“河北福嫂”在京津就业,实现“我的优势”满足“你的市场”、“我的资源”满足“你的需求”。
今年以来,河北省人社厅创新推出“不住家”保姆新型家政服务模式,在北京、天津建立就近就地住宿服务站点82个。在北京有了“家”,让更多“福嫂”稳了心。
一项项利民之策,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重塑社会肌理,美好你我他的生活。
家门口看名医,减少异地奔波。日前,北京宣武医院心脏外科副主任李洪利到廊坊市广阳区人民医院出诊。廊坊市民赵强术后第4次在家门口接受了主刀医生的复诊,省去了赴京看病的奔波。
教育资源“跨省过河”,更多孩子“上好学”。走进雄安容和第一高级中学,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配备前沿设备的机器人教室、生物创新实验室……学校由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托管,为雄安学子带来新的教育机遇。
小小社保卡,通刷京津冀。今年60岁的天津游客胡玉芬经常在京津冀三地旅游,地铁、公交是她出行的主要方式。出行中,她熟练地刷第三代社保卡乘车。交通出行、旅游观光……京津冀社保卡让胡玉芬的生活更便利。
透过一组组数据,看到京津冀烟火人间的幸福密码。
医疗资源互通。8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户河北,京津冀地区已共建医联体115个。三地全面取消异地就医备案,104项临床检验结果在京津冀1326家医疗机构实现互认。
教育协同互助。京津300多所学校与我省近500所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每年选派250名中小学骨干校长教师赴京津跟岗学习。
“跨省通办”加速跑。三地在教育、司法、人力资源等领域209项资质资格事项实现互认。社保卡实现交通、就医、旅游、文化体验、人社服务五个场景“一卡通”,累计服务7亿人次。
“跨城养老”更畅通。2023年以来,省级累计下达4.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环京6市69个养老服务项目,预计到今年年底前累计新增高质量养老床位1.5万余张。我省94家大型康养机构与京津优质医疗资源开展合作。
“十四五”以来,京津冀惠民政策持续加码,民生红利不断释放,三地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稳步提升。
编辑:姜长淼
来源:河北日报原标题:纵深推进,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取得新成就 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二)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