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十四五”期间,在“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引领下,衡水市武强县持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取得了积极进展。
立冬后的武强大地上寒意渐染,水脉如织,贯穿城乡,润物无声却生机勃发。大田南干一分干渠旁,陈庄村的几位村民给作物施完肥,正看着渠水闲聊:“现在浇地用上这渠水真方便呀,水量足、费用还低。”“是呀,以前光打井,电费贵,水越抽越深,现在这政策可真是造福咱老百姓!”
这是武强县近年来大力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的一个缩影。作为传统农业县,武强曾饱受水资源短缺与洪涝灾害的双重困扰。如今,随着“一环七横八纵百塘”现代水网体系逐步建成,这片土地正经历着深刻的水利变革。

活水润田,降本增效
——改写“抢水”历史
“过去浇地像打仗。”豆村镇西薛村党支部书记李欢记忆犹新,“那时候家家户户抢井水,为排队吵架是常事。最愁的是井越打越深,从一百多米到二百多米,特别费电。”
武强县地处河北地下水漏斗区核心位置,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数据显示,全县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5%,农业生产长期依赖地下水。“我们必须打破这种恶性循环!”武强县水利局局长李勇介绍,2024年以来,全县争取水利项目29个,总投资10.91亿元。
在龙治河沿岸,新修的节制闸和扬水点星罗棋布,西薛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托管的1000多亩地就在河边。“现在用河水灌溉,浇一亩地合5块钱电钱,比以前省三倍,灌溉效率高又省人工,而且水源稳定,再也不用担心旱季没水了。”李欢说。
然而,为了让这潺潺的河水流入田间,武强县克服了大量难题。比如推进大田南干一分干支渠建设时,在三条渠道交汇处需建带闸泵站调蓄水量,但此处位于南水北调箱涵上,30米内禁施工。经数次现场踏勘、多方论证,并与石津灌区管理处多次沟通,最终制定了“河穿河、河穿路”方案,埋三根内径1米管道横跨箱涵,穿过公路连排渠入龙治河,问题才得以圆满解决。
“我们坚持‘集中资源、盯住重点、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从水源开始,设计一段、论证一段、修建一段、见效一段,坚决不做断头渠、烂尾工程。”李勇说。
2024年,武强县累计引调农灌水4000万立方米,856万立方米的江水消纳量完成年度计划的106%,位居全市第一。全县地表水灌溉总面积达31.95万亩,覆盖率71%,压减地下水开采量64.4万立方米。

项目夯基,旱涝无患
——筑牢“安澜”屏障
2023年夏天,台风“杜苏芮”带来的强降雨让许多武强人心有余悸。
“当时地里积水严重,玉米全泡坏了。”武强县新悦家庭农场负责人贾明指着修缮一新的石津渠回忆,“我们包的2000亩地损失达到二百多万。今年遇到这连阴雨天气,眼看水顺着沟渠流出去,心里踏实多了。”
武强县地处“九河下梢”,历史上十年九涝。2023年的洪涝灾害导致全县受灾人口57707人,直接经济损失1.76亿元,农作物受灾面积18.3万亩。
痛定思痛,武强打响了这场规模空前的防洪排涝攻坚战。
在投资4.5亿元的灾后恢复重建重点区域排涝能力建设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在对大寨路支渠进行最后衬砌。项目设计治涝面积28.6万亩,覆盖6个镇103个村,将进行渠道清淤393.51公里,新建涵桥1676座,建设节制闸90座、闸带泵46座、扬水点133座、排涝站28座。
“项目完成后,全县蓄水能力将达到3400万立方米以上,能满足一次灌溉用水需求的131.8%。”李勇介绍,这意味着即使再遇强降雨,武强也能从容应对。
在武强县北部的献县泛区,投资3.76亿元的蓄滞洪区建设工程正如火如荼。这里早在清光绪七年就被确定为“钦定泛区”,新中国成立后经历7次重度滞洪。如今,11座闸桥泵站构成防洪矩阵,21.2公里硬化堤防如坚实臂弯,为区域内15个村、7000余人的安全提供保障。
“我们正着力打造‘智慧水利网’,通过谋划建设视频监控与通信系统,实现对主要河道水位、水量等指标的实时监测。同时,推进水闸、泵站的远程控制系统建设,构建覆盖全域的水利信息平台。”武强县水利局副局长何江涛说,这套“数字孪生”网络如同为水网装上“大脑”和“千里眼”,让调度更智能、风险预警更精准,为防灾减灾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水城相融,文旅新生
——升华“水韵”内涵
黄昏时分,武强音乐公园吉他湖畔,市民三三两两沿环湖生态廊道散步。波光粼粼的湖面倒映着晚霞,水鸟掠过,留下串串涟漪。
“这里以前就是个废弃坑塘,现在成了我们的‘后花园’。”带着孩子游玩的市民范条条说,“节假日来看音乐喷泉,平时可以散步、健身、打球、划船,十分惬意。”
这片投资1.8亿元、占地869亩的水利风景区,不只是市民的休闲场所,更是一项水利工程——内湖面积达330亩,可蓄水135万立方米,为周边8825亩耕地提供灌溉用水,有效减少地下水开采。
“我们将水利设施与景观建设相结合,展现出水利工程的独特魅力。”李勇介绍,公园以“一湖、一环、四区”布局,力求打造“水韵之城,文化之根,自然之心”的武强音乐圣地。
这种融合发展的理念正延伸到更多领域。在北大洼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正堤路支渠两岸采用联锁块形式,渠水清澈,绿树成荫,完善的水利配套为探索“水网+农业”“水网+生态”“水网+文旅”新业态注入了持久水动力。

更深远的文化传承在进行。为讲好武强水故事、传播武强水声音、展示武强水形象,武强县完成了投资160万元的水文化展馆建设,成功创建滏阳河省级幸福河湖,正在全力打造天平沟幸福河湖。目前,全县纳入河湖保护名录的河道17条,生态河道覆盖率达60%,受益村庄100余个,受益人口12万余人。
如今,这些扎实的探索成效获得了广泛认可。武强县水利局先后荣获全省水利系统“争创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十佳集体、全市河湖长制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武强音乐公园水利风景区获批河北省水利风景区;全市河湖水系连通和农田水利建设大会战现场会在武强召开,县水利局作典型发言;全市水利工作会议上县水利局就项目建设作交流发言……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时代的武强,正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砥砺前行,不断书写治水安邦、兴水利民的崭新篇章。
王雅鸣 耿西康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