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具协会官网发布的“2025年度中国办公商用家具十大品牌榜单”榜单中,圣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凭借“绿色制造”、智能创新与场景服务的卓越表现强势入选,与震旦家具、海太欧林等品牌共同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而在今年第54届中国(广州)国际家具博览会上,这家深耕办公家具领域34载的中国企业,用一把由废弃渔网制成的“哈孚”办公椅,将绿色科技的实践具象化,为行业可持续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以上图片来源:中国家具协会
从海洋垃圾到“人气椅”:一场材料革命的落地
3月底的广州琶洲展馆内,圣奥的椅子展馆格外吸睛——外围成百上千把圣奥黄色板凳以极具秩序感的矩阵形式排列成墙,构建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展馆中央,一把颜值与科技感兼具的办公椅,成了全场焦点:有人驻足拍照,有人坐下体验,目光都离不开这把名为“哈孚”的椅子,以及它身旁那张塞满海洋垃圾的渔网。

“这把椅子的‘出身’很特别,它的基材是用废弃渔网等海洋垃圾制成的海洋再生型环保材料。”圣奥工作人员的介绍,揭开了哈孚椅的传奇底色。这一创意的源头,始于圣奥研究院总经理张叙俊多年前的思考:渔民作业中产生的大量废弃渔网、浮标,因难以降解成为海洋环境的“负担”,能否将这些垃圾转化为办公家具的原材料?
随着海洋废弃物回收技术的日渐成熟,这一设想逐渐具备落地条件。圣奥与理念相通的瑞士B4K工作室达成合作,共同研发海洋再生塑材料在办公家具领域的应用,最终推出哈孚椅。
亲身体验便知其“实力”:坐感舒适且撑腰效果显著,自重倾仰设计能让椅子主动适配使用者的姿势变化;无底盘一体成型的结构,让科技感与实用性完美融合。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低碳细节:椅背可折叠的设计,能使运输包装体积减小58%,装柜数量提升至原来的1.4倍,直接降低25%的碳排放。据测算,若年产5000张哈孚椅,每年可减少近15吨海洋垃圾,相当于每把椅子“消化”3公斤海洋废弃物。

不止一把椅:绿色科技贯穿全产业链的长期主义
哈孚椅的走红,并非偶然的创新尝试,而是圣奥三十余载坚持绿色制造、科技驱动的必然结果。圣奥以“一切为了健康办公”为企业使命,如今已成长为拥有4大生产基地的数字化智能制造企业,产品畅销130个国家和地区,服务179家世界500强及302家中国500强企业。
在绿色制造领域,圣奥早已形成全产业链的技术壁垒。自主研发的“7-Plus”水性涂饰技术,搭配无醛添加的mdi胶与低VOC涂装工艺,有效降低有害物质的释放;凭借严苛的环保标准,圣奥先后斩获“国家级绿色工厂”“五星级绿色供应链”等权威认证。
科技研发则是绿色创新的“引擎”。1+N全球研发模式以圣奥研究院为核心,在德国、美国设立海外研发中心,还与浙江大学联合成立智慧家具研究中心,构建了从创意研发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闭环,有效推动创新成果的高效转化,研发团队累计拿下1795项全球专利、38项欧美设计大奖。
从“供应商”到“生态服务商”:合作共赢,构建产业链生态圈
在绿色科技之外,圣奥更将协同上下游为客户创造价值,圣奥正以“合作共赢”为导向,联动上下游全产业链伙伴,共同为终端客户挖掘更多价值。为让协作落地,圣奥在核心布局中搭建了实体协同平台:从海宁基地、深州基地到华南区域总部,企业主动邀请产业链企业入驻园区,打造出一个集共享资源、共建体系、共创价值于一体的产业链协作空间,让伙伴间的联动更直接、高效。
“合作伙伴是公司不可或缺的‘设计师’与‘信息员’,圣奥则是合作伙伴的‘营销员’。”圣奥科技董事长倪良正的这句话,精准定义了企业与伙伴的协作角色:伙伴为产品研发注入设计思路与市场信息,圣奥则为伙伴的技术与产品打通市场渠道,形成双向互补的价值闭环。
“供应链协作已超越简单的供需关系,转向以终端客户需求为导向的联合研发与攻坚。”圣奥制造中心总经理陈园和进一步补充。在此方向下,圣奥正通过“共研、共创、共享、共商”四大机制,推动与供应链伙伴的协作升级——从单一产品交易,走向共同投入研发、攻克技术难点,最终联合打造更贴合市场需求的高价值产品,让产业链生态的每一环都能在协同中实现增长。

此次入选“2025年度中国办公商用家具十大品牌榜单”,既是对圣奥综合实力的认可,更彰显其在行业转型中的引领作用。面对“双碳”目标与健康中国战略,这家中国企业正从“单品供应商”向“办公生态服务商”稳步迈进——从一把回收渔网制成的椅子,到贯穿全产业链的绿色科技,圣奥正在重新定义人、空间与自然的协同关系,为全球办公家具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来源:腾讯
原标题:从渔网到办公椅:一家中国企业的绿色科技实践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