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8日,在冀州区信都社区,一场特别的“时光对话”温暖上演——当日,冀州区组织辖区老人、未成年人共同参与“我们的节日——重阳节暨‘老物件’传递‘好家风’故事分享会”文明实践活动。那些被岁月打磨得温润的老物件,在讲述者深情地回忆中“开口说话”,化作可触可感的精神传承,让社区居民重拾时光记忆,让孩子们在生活场景中感受家风,触摸中华传统美德的温度。

活动现场,一组“老物件”最是吸引眼球:漆面斑驳却依然转动的老式缝纫机,表盘有些模糊的老座钟,叶片留着泛黄的岁月痕迹的老电风扇......它们看似普通,却像一本本立体的“家风日记”,诉说着“俭以持家”的传统。
“我们小时候晚上看书全靠这盏煤油灯,”72岁的乔永刚老人指着面前一盏玻璃罩上沾满油污的煤油灯,眼眶微微泛红,记忆仿佛回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夜晚。“那时候煤油金贵得很,为了省油,几个孩子凑在一盏灯旁一起读书,灯光虽然暗,却照得心里亮堂——大家都想着多学一点知识,再苦的日子只要心里有盼头,就能熬过去。”乔永刚老人说,如今孩子们生活在明亮温暖的房子里,更要把“不怕苦、不放弃”的劲头和“物尽其用”的习惯传下去,成为勤俭节约、勇于担当的国家栋梁。


而一旁的蜜蜂牌缝纫机同样引人注目。机身上深浅不一的缝线痕迹,记录着当个年代女主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巧手缝补。“衣服破了补,补丁摞着补丁,但穿在身上暖在心里。”一位老人回忆,当时总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不是抠门,而是明白“每一针每一线都是劳动的成果”。现场,这些朴素的老物件,让围着参观的孩子们直观感受到:勤俭不是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理念。
在“时代印记”展区里,一台泛旧的收音机摆放在展示桌上。“每天早上,我都会调准频道收听新闻,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神舟飞船上天的好消息,都是从这小收音机里听到的。”张淑芳老人轻抚机身,眼角带着笑意回忆。彼时,这台收音机,不仅是那个年代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更是一颗厚植“家国情怀”的播种机。“那时候听着收音机,我就经常跟孩子们将,国家好了,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好,你们长大了,也要为国家做贡献。”
展区另一旁,居民购物与通信的演变清晰可见:七八十年代凭票购物、靠固话传信,长辈以“省票证、算日子”传勤俭家风;九十年代提篮采购,用BB机传信成为日常,父母以“选实用、学新知”传踏实灵活家风;21世纪智能购物、手机支付普及,老辈学新物仍叮嘱“不浪费”,续传勤俭与创新家风。这些老物件,不仅让居民真切感受到生活的便利,也让优良家风成为守护幸福的底色。
活动现场,老人们的故事像一根无形的线,串起了老物件与现代生活的联结。“老物件不会说话,但当我们用心倾听,就能听到岁月的回响。”冀州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活动的初衷,是通过挖掘老物件背后的家庭故事,让优良家风从‘记忆’转化为可以传承的家风。“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文明实践活动,让居民在互动中感受'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深刻内涵,让勤俭节约、心怀家国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更鲜活的生命力。”
通讯员 刘延岭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