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周末携手松下,联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共同发布《2025跨世代生活方式洞察报告》,报告中的关键词是“素直生活”。“素直”源于日语,蕴含诚实、坦率、自然、淳朴之意。正如松下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所言,“素直之心是不受任何事物束缚的心,是能作出正确价值判断的心”。在彭凯平看来,“素直之心带来的平和通透,正是幸福的底色”。
在快速迭代的时代,有人选择加速,有人开始放慢。这份调研报告,正好戳中了当下三代中国人的共同心声。
年轻人:在觉醒中追求 “自主的幸福”
成长于互联网算法环境中的青年一代,生活充满“信息过载”与“节奏紧绷”的底色。他们在不确定性、叠加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模式中,“卷不动又躺不平”是日常状态,即便高强度项目结束,也难以及时松弛。
彭教授指出,年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一是大脑仍在发育,尚未成熟;二是社会经验不足,应对能力有限;三是资源不够,让自己开心就没有那么容易。
越来越多年轻人找到新的实践方式,追求自我情绪满足、关注身体健康、重视工作价值和意义,TA们不被外界裹挟,主动觉醒,积极探索“做回自己”的路径。消费时拒绝“为他人眼光买单”,主动为兴趣与生活舒适度付费。调查数据显示,租住市场里81%的95后租客拥有智能家居产品,希望通过智能的方式享受便利生活。

中年人:在混乱中找到秩序感
中年人大多已摆脱生存压力,凭借多年打拼积累了经济资本与社会阅历,这让他们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时,有了缓冲能力。彭凯平指出,许多中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反而高于青年人与老年人。而中年人破局的关键,正在于主动探寻生命意义、洞察自身天赋、回归真正热爱——这让他们在多重角色身份下,依然能找到内心的秩序与力量。
报告中显示,中年人除了工作外,还会把更多时间留给家人。有部分受访者表示,她们需要“ 不被打扰地独处 ”,为自己创造喘息空间。在消费时也更务实,既会选择“ 以旧换新 ”“ 平替产品 ”,也愿意为能缓解压力的“ 疗愈经济 ”买单。中年人他们活得很拼,也很清醒”,不再追求完美的平衡,而是在有限时间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秩序。

老年人:拥抱新生
目前老年人的生活,正在呈现“困境与活力交织”的独特面貌。退休后,不用上班,生活规律翻天覆地变化,社会连接骤减,使许多老年人产生“无用感”。人口流动与家庭结构的变化,“独处”成了许多老年人的日常困境。人体机能的自然衰退带来的健康风险,以及无法跟上社会智能化的变化,使其对生活的掌控力减弱,控制感下降。这些变化共同构成了彭凯平所指出的三大挑战。

本次调研显示,这些困境并未困住TA们。随着健康寿命延长、保障制度完善,老年人有了“享老”的底气,老有所依外,能老有所乐,老有所为。TA们突破“衰老”标签,去登山、远足、跳舞、旅行,有人在家用智能设备锻炼,甚至晚年学开车;数字世界里也活跃着他们的身影,“老年抖人”。
素直的生活哲学
报告中,老中青三代都将家视为安放自我、调节情绪、构建生活秩序的核心场域:青年人在流动中向往“没有定式的家”,中年人在角色间渴望“有秩序的家”;老年人则追求“安全而有活力的家”。尽管需求不同,但对“素直”生活的向往,都从家开始生长。跨世代的“素直”实践,本质是回归本真、安顿自我的生活哲学——这与松下幸之助对“素直之心”的阐释不谋而合。
松下以“素直”为解法,通过空间设计、科技赋能与产品方案,让家里有清新空气、适宜光照、洁净用水与智能服务的空间,将真实、自然、纯粹的理念落地到每一个家庭场景,回应每一代对“家”的期待。

来源:中华网
原标题:南方周末×松下发布报告,倡导过一种以“ 素直 ”为解法的生活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