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盒抗癌药,引出了一段关于善良、专业与责任的佳话。这是发生在湖南湘潭花石镇的真实故事——益丰大药房健康顾问王昭平,成功帮助患癌老人吴爷爷,申请到了每月500元的“特殊门诊”购药补贴——一项他和他远在外地的子女都一无所知的国家福利。

缘起:两盒药,开启让老人重拾尊严的故事
“你好,有卡倍他滨吗……还有那个什么复方斑什么胶囊……”
一位老爷爷佝偻着腰,缓缓走进药房,同样缓慢的还有声音,一字一顿。
王昭平听出了声音的虚弱,连忙上前扶住老人坐下。作为药房人,职业的敏感让她瞬间捕捉到了关键信息,随即熟练地找出卡培他滨和复方斑蝥胶囊,递给老爷爷。
“对,就是这两个药。”
“是您自己吃?还是给家人买的?”
“我自己吃。”
“大爷,您办了‘特殊门诊’吗?”听到老爷爷的确认,王昭平追问道。
老爷爷听到这个问题,一脸茫然。而王昭平这个融入工作习惯的问询,开启了一个让老人重获尊严的故事。
信息鸿沟:错过国家惠民政策的老人
老爷爷姓吴,子女都在千里之外务工。确诊肺癌后,选择在衡阳的医院治疗,就是因为外甥在那边上班,可以有个照应。
治疗的费用对这个家庭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出院后,吴爷爷用最原始的方式,对抗着身体的折磨和经济的压力——为了省下2块钱公交车费,他宁愿顶着日头,从十公里外的家,一步一步,走到镇上的益丰大药房。他种的小菜吃不完,就挑到镇上卖掉,换回几张零钱。靠着自己微薄的积蓄和子女的接济,一盒一盒地自费买药。“特殊门诊”,这个由国家政策构建的温暖堡垒,对于这位终日与土地打交道的老人而言,是一个完全陌生的词。
王昭平得知吴爷爷情况后,鼻子一酸,决定必须填上这道信息鸿沟——吴爷爷的疾病属于“特殊门诊”政策范畴,每个月有补贴额度。
摆渡人:穿梭在乡村的健康顾问
王昭平搀扶着吴爷爷坐下,耐心地讲解“特殊门诊”事宜,考虑到吴爷爷子女不在身边,自告奋勇成为吴爷爷的“专属代办员”,当即让吴爷爷给子女打了个电话,消除了“被骗”的担忧。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收集资料、复印证件、整理表格等等占据了王昭平大量的休息时间。店里那台为了方便顾客而特意配备的打印机,成了她的工作台。吴爷爷的住院资料远在衡阳,她就耐心地打电话,指导老人的外甥,把每一份关键的诊断书和出院小结都拍成清晰的照片传过来。在资料提交后,等待审核的日子里,她每天都会留心申请进度。
“每个月有500块!”当她把特殊门诊资格已批准的好消息告诉吴爷爷时,电话那头是长久的沉默……良久之后传来吴爷爷不断重复的感谢声。
“太好了,太谢谢了。等我忙完手头的事情,个把小时就来拿药。”
一个多小时?这不恰好是吴爷爷走过来的时间吗?王昭平心里一咯噔——难道是走过来?!在王昭平的追问下,吴爷爷终于说了实话,只要不出镇,他都是走路。
十公里,对于一个癌症病人,那是一段多么漫长的路。她无法想象,在过去的无数个日子里,老人是如何拖着病体,沉默地走在这条乡间小路上。
“吴爷爷待家里别动!我过来!”王昭平连忙挂了电话,把药配好,仔细装袋子,跨上了自己的电动车。
此后,每个月,王昭平的电动车都会准时出现在吴爷爷家门口。送药上门,再聊上几句家常,成了两人之间无需言说的默契。她送去的,早已不只是药,更是一份来自外界的“甚是亲人,超越亲人”的关怀。这对吴爷爷无疑是雪中送炭,意味着不用中断治疗,甚至可以多一些营养补剂,更意味着维持老人的尊严和体面。
管中窥豹:一个人奔走的背后是益丰编织的健康网络
这不是王昭平第一次对顾客主动问询,她也并非个例,据店长肖利平介绍,“主动问询、宣导政策”已固化为花石镇门店的一项服务标准,每位益丰人几乎能背下所有热门覆盖的疾病种类——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

乡镇的老人们消息闭塞,药房的健康顾问们主动将自己编织成一面“防护网”,防止老人们错过国家福利,也架起了一座“连心桥”,一头连着最需要帮助的患者,另一头连着能带去希望的政策文件。
益丰编织的健康网络遍布全国,每个门店如同一束探照灯,照亮了国家惠民政策在基层落地时可能存在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也为新时期社区药房如何扮演“社会健康服务站”的角色,提供了一个温暖而深刻的注脚。
是千千万万的健康顾问在践行益丰“顾客第一”的核心价值观,这份良善在最基层的土壤里,开出的一朵质朴的花。是益丰对自身社会角色的深刻思考。药房,能不能不只是一个冰冷的药品零售终端?它能不能成为社区健康网络的“枢纽”?能不能成为国家惠民政策的“放大器”和“翻译官”?
当一家企业鼓励员工去做那些“分外”的、无法直接用KPI衡量的但却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时,它就拥有了超越商业的温度。
王昭平骑着电动车,行驶在湘潭的乡间小路上。车后座的药箱里,装着延续生命的药品,也装着一家药房对“最后一公里”最温暖的回答。这,或许就是“益丰”让他的名字在花石镇居民心中,有了超越药品本身的分量。

原标题:顾客第一,是最好的药方:益丰人打通惠民政策“最后一公里”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