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地球的屋脊,是文明的十字路口。黄河在此第一次深情回眸,汉风藏韵在此交融共生。严酷的高寒,筛选着生命,也守护着极致的纯净——冬虫夏草、贝母、红景天在此生长,孕育着天地间最珍贵的馈赠。


在这片土地上,牦牛不仅是牲畜,更是图腾。传说中,是它化生了山川河流。现实中,它是牧民移动的家、是信仰、是伙伴。理解了牦牛,才读懂了这片高原的灵魂。


立足这片土地,史巧芳秉承中西医药文化精髓,凭借藏医药独特的文化优势,引进世界先进的制药技术来规模化开发与之相关的系列生物药品、保健品,推进“青藏高原牦牛肉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产业”等项目的开发。致力于打造以牦犀胶产业为核心的大健康品牌。



问:史总,很多人好奇,您一位深耕健康领域的专家,为何会对甘南这片土地投入如此深厚的感情?


史巧芳: 这个故事,要从一场大风雪说起……


15年前的秋天,我们一行人下乡考察燕麦基地,回来的路上,前一秒钟还是万里晴空,后一秒天气骤变,大风夹着雪花就往地上砸,车顶都被砸得当当响,很快外面就全是白茫茫的,根本看不到路了。司机师傅凭着记忆艰难地往前开着,但是很快车陷住了,我们所有人都下车去推,但车上装着燕麦的样品,太沉了,我们又舍不得扔,车就困在那里干吼。


“就在我们几乎要放弃的时候,听到了铃铛声。是才让大叔和他的牦牛,像天神一样出现了。你没经历过那种绝处逢生,无法体会那种感激。他用最原始却最有力的方式,救了我们。


后来,随着对甘南这片土地了解的深入,发现这里的好东西真的太多了,甘南草原被誉为“高原药圃”,它有着最独特的高寒湿润气候和纯净无污染的环境,孕育了多种道地珍稀草药。



问:所以您正在做的,就是让这些被雪山守护的珍宝,都能走出草原,焕发新生?


史巧芳:没错,而且我认为我们的助农,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一场双向的奔赴。他们守护着自然的馈赠,而我们,有责任让这份馈赠被世界看见,变得更有价值。


你像我们最近一直想把朗惹(藏语“雪域精华”的意思),介绍给我们更多的家人用上,既可以让甘南的百姓增收,也能给我们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帮助。


问:那它究竟是什么啊?


史巧芳:按照我们内陆地区的理解它是阿胶,但它又完全不同于阿胶。


首先,它是用藏牦牛的皮熬制的。藏牦牛的生长环境我们都知道,海拔几千米,极寒,缺氧,生存的环境极其恶劣,物竞天择,最后能够活下来的牦牛都是生命力极其旺盛的。而且它们吃的都是没有任何污染的食物,这里面除了草原上的草,还有各种名贵的药材。就像咱们的藏民朋友说的,一头牦牛一个夏天无意间吃掉的冬虫夏草,比我们很多人一辈子吃得都多。


问:所以牦牛皮本身就具备非常好的药用价值?


史巧芳:没错。如果想要发挥它真正的价值,还是需要把它熬制成胶,也就是朗惹(牦犀胶)。朗惹(牦犀胶)的综合指标高出驴胶许多倍,多种营养成分是驴胶所没有的,其中几种主要成分更是高出驴胶近百倍,可以说是阿胶界的“天花板”。


得益于甘南无污染的环境、牦牛食百草的特性,这里的牦牛皮原料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胶原蛋白和独特的活性成分,这是任何平原地区的牛皮、驴皮都无法比拟的。牦犀胶内含丰富且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能激活骨髓造血机能,生成血红蛋白,提高血液携氧能力,增强细胞活力,提升血液纳氧量。集生血、活血于一体,多靶点发挥作用,达到充盈血氧、迟滞老化、养颜美肤的目的。所以你看,之前我们虽然仅仅是在才让大叔家里吃了一块,但是高反的工作人员就恢复正常了。那这样的好东西,我无论是作为一个健康领域的引路者,还是作为甘南地区的助农大使,都义不容辞,一定要把它推广出去。



问:助农,想把这里的牦犀胶推广出去没有我们很多人想象得那么简单吧?


史巧芳:没错。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力量有限,能做的也并不多。但哪怕只能帮一个村多卖出一亩燕麦、帮一户老乡多销出一箱药材,我也会认真去做、尽力去推。每一次对接、每一场直播、每一通联系电话,对我而言都是重要的。


即便没有惊天动地的数字,但每一份订单背后,都是一个农民家庭实实在在的收入。在牦犀胶这条助农路上,我走得慢,但走得很踏实——能发一分光,就发一分光,能尽一份力,就尽一份力。


如今,史巧芳以“网”为媒,架起了一座桥,让雪域的纯净能量,可以去滋养更多人的身体;也让都市的消费力量,可以回馈这片土地的守护者。



俗话说:“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今天,青海的牦牛产业正悄然改变着当地的发展轨迹。当然,发展的道路上仍需敬畏自然。牦牛产业的未来必须建立在生态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石上。无论是科学轮牧制度的推行,还是胶质提取技术的低碳化革新,都让我们看到了一条兼顾经济与生态的绿色路径。


在未来,希望史巧芳可以以“牛角”的姿态撬动一方经济, 让绿色成为青海最美丽的底色。


编辑:牟玉珍


来源:新京报
原标题:天赐甘南,灵犀之胶,助农大使史巧芳的雪域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