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作为中医药产业的源头基石,其质量与可及性长期受到资源压力与种植管理的双重影响。以甘草为例,野生资源因过度采挖而日益紧张,人工种植又因品种杂、管理粗,难以稳定供应优质原料。在这一背景下,日本汉方药企业津村与中国科研机构及产业方合作开展高酸甘草种植技术研究,并在获得中国专利后无偿向本土企业开放使用。这一实践,不仅回应了产业现实需求,也为专利制度如何更好服务行业发展提供了案例参考。
2001年,津村联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医药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协作攻关,三方聚焦从乌拉尔甘草纯种筛选、土壤与水肥调控,到田间管理和绿色防治等关键环节,历经十年逐步确立适用于大规模栽培的技术方案,并取得中国国家知识产权专利授权。津村在专利获批后,并未设定独占壁垒,而是与中国相关企业共享。此举降低了本土企业在技术获取与应用上的准入门槛,帮助推动甘草整体的标准化、规模化种植进程。
从种植端来看,企业和农户可直接借助现成技术,避免试错与重复投入,在提升药材质量的同时,提高整体生产效率。从产业链角度观察,优质甘草原料的稳定供应,有助于下游药品制造企业减少筛选和检测成本,稳定制剂品质,推动终端产品一致性提升。从资源维度出发,人工种植体系的逐步建立缓解了野生甘草资源的生态压力,助力行业构建“可控可溯”的绿色原料体系。
不仅如此,该技术的共享也进一步提升了产学研之间的协同效率。科研成果经由专利保护后再开放使用,使研究不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而是实现了与产业实际的高效对接。这种“研发—授权—共享—转化”的链条,为中药材产业技术落地提供了较为成熟的操作路径。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津村的这项专利共享举措也提示我们: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专利不应作为排他工具,而是成为产业合作与技术普惠的桥梁。对于中药材这一资源依赖型行业而言,如何在保护创新成果的同时,推动产业链整体能力跃升,是亟需解答的重要议题。津村开放技术、促进行业协同的尝试,或可为中医药产业构建更具可持续性的创新生态,提供一种值得探讨的思路。
编辑:牟玉珍
原标题:中药材产业协同发展新视角:从津村实践看技术专利共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