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桂飘香时,中秋情正浓。10月6日上午,衡水市博物馆内暖意融融、灯影浮动,“花好月圆——手提兔子花灯手工制作活动”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温情启幕。10名小朋友在家长的陪同下,以竹篾为骨、棉纸为衣,在亲手扎制中秋兔灯的过程中,触摸非遗传统工艺的温度,感受“花好月圆”的诗意之美。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秋花灯不仅是节日的装饰,更承载着祈福纳祥、团圆美满的美好寓意。此次活动中,衡水市博物馆特别将“中秋习俗科普”与“非遗手作体验”深度融合,邀请传统工艺老师担任导师。在老师的生动讲解中,参与者不仅了解了中秋花灯的文化内涵,更对中秋“赏月、燃灯”的传统习俗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先固定竹篾框架,弧度要柔和……”在实践环节,孩子们在家长的协助下,小心翼翼地穿引棉线,每一步都凝聚着耐心与巧思。不多时,一盏盏造型各异的兔子花灯渐次成型:有的憨态可掬,有的灵动飘逸,暖黄的灯光透过花纸晕染开来,将展厅映照得如同月夜下的童话世界。
“原来以前的中秋节,小朋友们还可以拎着这样的花灯过节,真有意思。”活动现场,吴润瑾小朋友兴高采烈地向记者展示自己亲手制作的兔子花灯。能够与孩子一起参与到制作中秋花灯的活动中,许多家长也觉得格外有意义。“平时工作忙,很少有机会和孩子一起做手工。今天不仅学会了扎灯,还和孩子一起听了中秋花灯的故事,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特别有意义。”市民张静捧着与孩子共同完成的兔子花灯,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中秋不仅是赏月亮、吃月饼、阖家团圆的日子,更是传承文化基因的契机。”衡水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以“可触摸、可体验”的方式,让观众变为“参与者”,在动手实践中深化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摄影:杜俊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