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衡水市冀州区科芯(衡水)生态智慧农场的日光温室里,“科技农活”正悄然上演。
这里的“农忙”,与传统图景截然不同。16座日光温室中,不见工人穿梭的身影,不闻此起彼伏的招呼声,唯有棚顶的传感器不停转动,墙角的探测器来回“巡视”,24小时不间断采集温湿度、土壤墒情数据。6万余株番茄苗,正在“AI管家”——农场自主研发的AIPA(智慧决策型精准农业)系统的智能守护下,有序拔节生长。
智慧农场负责人温博守在电脑前,指尖轻划鼠标,AIPA系统的动态数据便在屏幕上飞速流转。“以前种番茄全凭经验,天热怕烧苗、天冷怕冻伤,浇水施肥更是‘跟着感觉走’,赶上农忙或节假日,人根本不敢离棚半步。”他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温湿度曲线感慨。今年年初,农场对温室完成全面智能化改造,在室内布设环境传感器,实时记录温湿度变化与番茄生长参数。这些数据通过物联网技术,与地面管道系统一同接入AIPA系统,如今已能自动研判环境波动与幼苗长势,精准完成补光、通风、换气等作业,全程无需人工干预。
说话间,温博点开系统界面,3号棚的土壤湿度曲线刚触达阈值,滴灌指令已同步下发。“每株苗每次能精准得到100毫升水,既不浪费,也不会‘渴’着。”他指向温室里舒展的番茄枝叶,叶尖悬着的晨露折射出盎然生机,“有了‘科技守护’,这些番茄比传统种植长势更好,还可以提前10-15天上市。”更智能的是,系统还能敏锐捕捉番茄苗的“饥饿信号”——一旦察觉养分不足,“AI管家”便会依据实时生长情况,调配出专属“营养餐”精准供给。
今年国庆前,农场还对“AI管家”完成升级。“现在系统不光能‘读懂’番茄的生长需求,还可以通过大数据预测产量和收益。”温博指着屏幕上的预测曲线介绍,按照目前长势,这批番茄亩产能达12000斤,净利润预计比去年增加20%。
“下一步,我们想把‘AI管家’的数据分享给周边农户。”站在温室里,望着连片茁壮成长的番茄苗,温博眼神里满是期待。他希望更多农户能用上这项技术,靠科技种出好庄稼、挣到放心钱。这个国庆,智慧农场里的“科技守护”,不仅守着一片番茄的丰收,更守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