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衡水市故城县医院神经影像(DTI)研究中心,一进门,记者便被一个色彩斑斓的脑模型吸引住了目光,只见这个模型中有无数条不同颜色的线条交织、缠绕在一起,宛若一幅脑内“星河图”。


“这是脑神经3D打印模型。瞧,这一束是掌管语言的‘信息高速公路’,那一片则是记忆的‘储藏室’……”故城县医院党总支委员、磁共振室主任姜洪新轻声解释着,像是在介绍一位老朋友的脾性。这位扎根县域医院三十年的医生,正用一种名为“DTI神经纤维束成像”的技术,结合人工智能(AI),让原本隐匿于大脑中的神经纤维,以如此惊艳的方式“活”了过来。



从“黑白胶片”到“彩色大脑”的求索


“母亲曾是一位赤脚医生,一辈子都奉献在这片土地上。”姜洪新常说,自己的从医之路,是母亲精神的延续。


1995年,从临床专业毕业的姜洪新回到家乡,在故城县医院影像科扎下了根。日复一日地与CT、磁共振等大型设备打交道,他渐渐意识到:“只会操作设备远远不够,我要读懂它们背后的语言。”带着这个念头,他又攻读了河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白天看片诊断,夜晚挑灯编程,这个临床出身的医生硬是在代码的世界里开辟了新天地。“影像科不仅是‘拍片子’,更是临床的‘眼睛’。”凭着这份信念,从河北工业大学毕业后,他又考入河南新乡医学院影像专业深造。


临床是基础,计算机是工具,影像专业是方向,三者缺一不可。这段独特的求学经历,为他日后开创DTI技术埋下了伏笔——


2015年,他正思索要报一个新课题,这时,看着模糊的影像,他陷入沉思。作为拥有影像诊断和计算机双学历的医师,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否让磁共振“看见”更多?


“当时,脑神经就像‘黑箱’,医生做手术全凭经验。”姜洪新决心攻克DTI神经纤维束成像技术,让看不见的神经
“开口说话”。没有现成路径,他就自己编程;缺乏数据支撑,他就一遍遍试验。经过十年攻关,姜洪新带领团队终于突破性打造DTI神经纤维束三维成像技术,首次将大脑内密如蛛网的神经网络以全彩动态形式精准呈现,填补了国际空白。




DTI+AI为脑外科“精准导航”


“姜主任,天津那边有个孩子,脑出血,情况复杂,需要您这边紧急做DTI评估!”


一个紧急电话打到姜洪新的办公室。来自天津环湖医院的一名8岁患儿,正在赶来故城的路上。患儿抵达后,磁共振扫描迅速完成。孩子随即返回天津,而姜洪新团队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他们利用AI+DTI神经纤维束成像技术进行分析,对海量的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很快,孩子大脑的“内部地形图”在屏幕上生成——肿瘤被清晰标注,而周围那些彩色的神经纤维束,哪些被挤压,哪些被浸润,一目了然。在患儿抵达天津医院之前,一份详尽的“手术导航图”已经先期抵达主刀医生的电脑。手术非常成功,并最大程度保护了孩子的神经功能。


“过去,神经外科医生做手术,像是在‘暗夜中行军’,高度依赖经验和手感。而现在,我们提供的这张‘彩色地图’,就是最精准的‘北斗导航’。”姜洪新用一个生动的比喻,道出了技术的革命性意义。


这项技术的突破性在于:


“从无到有”的发现,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命名8条神经纤维束,并给予命名,获得国际脑科学界的认可;


“从静到动”的融合,DTI技术结合AI算法,能生成“全彩动态图谱”,不仅能自动提取、勾勒出神经纤维束的走向、粗细,还能用不同颜色标注其与肿瘤、出血灶等病灶的精确关系,为外科手术精准划定“安全区”与“禁区”,极大地降低了手术副损伤;


“从治到防”的跨越,构建的AI脑健康评估模型,能对脑龄进行动态检测,并对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进行精准分析,实现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疾病的早期预判,将治疗“关口”大幅前移。


从“一家医院”到“一个联盟”,技术的辐射力不断增强。 以故城县医院为技术输出核心,一个覆盖全国60多所名院、高校的DTI专科联盟成功组建,并建设了全国首个县域脑科学“数据中心及脑健康服务云平台”。联盟内数据共享、标准统一、远程会诊,让这项新技术造福全国。


 




一所县医院的“人才育苗经”


“科研不是独舞,而是合唱。”姜洪新深知,一项技术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一个学科的高度在于团队。


他带领团队成立10余个科研小组,汇聚放射科、神经科等多科室骨干力量。团队研发的DTI科研项目在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荣获三等奖,入选“十大典型创新应用场景”;成功申报国家卫健委卫生健康适宜项目“AI软件在脑室增大与认知障碍相关性研究”;与国控医康(河北)健康产业有限公司、韩国及马来西亚脑科学研究院等开展国际合作,聚焦孤独症儿童、睡眠与认知症人群脑科学康复技术研究与推广,计划在雄安落地国际合作脑科学研究院,形成具有衡水特色的跨区域、多层次医疗创新合作格局……其本人先后出版专著8部、SCI论文11篇,获专利12项,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被中国县域卫生评为“先进学科带头人”,成为全县乃至全市的人才标杆。



“之所以能有如此多研究成就,这与故城县医院的育才土壤是分不开的。”姜洪新感慨,院长居艳梅不仅在科研经费上给予全力支持,还破格提拔他为副院长。


近年来,故城县医院响应衡水“人才强市”战略,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育才经”:


“请进来”,让专家成为自家人。请北京、天津的顶级专家来医院做“名誉主任”“特聘教授”,仅今年上半年,就邀请了228人次专家,开展了173台高精尖手术。


“送出去”,让好苗子见世面。每年投入200万元用于人员进修,近三年来,派出长期进修83人次,确保“每个科室的医生都能出去看世界”。学成归来的医生,开展新技术研究成效显著的,医院就给场子、给位子、给票子。


“搭舞台”,让年轻人唱主角。“姜洪新创新工作室”“精准医疗机器人临床科研基地”“数字医学AI影像联合实验室”……这些响亮的平台,不仅是科研的引擎,更是凝聚人才的“强磁场”。年轻医生们相信:在县域医院,同样能做出世界级的科研。


“一图一世界,一束一健康。这里的每一束光,都在照亮更多人的脑健康之路。”站在磁共振室,姜洪新望着屏幕上流动的彩色神经图谱轻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