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饭点儿的衡水市区报社街,总被升腾的烟火气裹着暖意。街北头的“郑州炒饼”小店,看似寻常,却处处透着温情。墙上贴着“愿我的顾客幸福”“用心一家店 温暖一座城”的标语,字里行间满是经营者的诚意。这家小店,是36岁小伙儿杨金秋与妻子丹丹的心血所在。



正午时分,小店挤满了前来吃饭的客人。“来份炒饭!”话音刚落,店门口的丹丹便娴熟地舀油、打蛋、放菜、翻炒……一套动作行云流水,干净利索。翻炒间香气四溢,片刻工夫,一份色香味俱全的炒饭便端上餐桌,并为顾客提供免费的红枣枸杞豆浆或红枣花生豆浆搭配食用。顾客用餐完毕离店时,丹丹总会递上一颗红色包装的糖果,喜庆的颜色总能让顾客眉眼舒展。若是打包带走,打包袋里还会贴心地配上红色包装的一次性牙线、湿纸巾,当然糖果也不会漏掉,每一个小细节都藏着对顾客的用心。




与此同时,杨金秋也在路边的餐车上忙活。动感音乐响起,他一边跟着节奏轻晃身体,一边利落翻炒,那充满活力的模样,被顾客笑称为“炒饭舞蹈”,连坐在身后用餐的客人,都忍不住边看边讨论这份独特的热闹。而店里也贴着杨金秋“衡水摇滚炒饭哥”的帅气海报。
杨金秋的餐饮之路,走了二十载。他是东北人,16岁辍学后,他先后在北京、天津的饭店打工,从最基础的刷碗工做起,一步步把配菜、切菜、炒菜、烧烤、煲汤等厨房活儿干了个遍。2006年,经人介绍来到衡水一家饭店打工,机缘巧合下认识了在隔壁饭店工作的衡水姑娘丹丹,两人于2011年携手走进婚姻殿堂。婚后,夫妻俩依旧在餐饮行业打拼,心里却渐渐埋下了创业的种子:“在饭店干了这么久,总不能一直打工吧?”
2019年,短视频的兴起给他们带来了契机。杨金秋刷到“郑州炒饼”的相关视频,便想着加盟,研究后发现其品类多,很多品类适配大众口味,便和丹丹一同前往郑州总部学习。学成归来,总部派人赴衡水选址,综合客流量、地理位置等因素,最终定在了报社街北头。
新店开业,夫妻俩既欢喜又忐忑。他们早出晚归,悉心经营,生意逐渐步入正轨,可年底突如其来的变故,给这份刚起步的事业带来了挑战。“那段时间真是愁啊,但特殊时期找工作难,只能硬着头皮扛。”回忆起当时的困境,杨金秋仍有感慨,好在夫妻同心,终究熬过了最难的日子。

2023年初,夫妻俩重整旗鼓,带着更足的干劲投入经营。如今,他们每天早上9时30分左右便到店里,备菜、采购、搬运物资,还要打豆浆、炖上暖心梨汤,忙得脚不沾地。11时左右,客人陆续上门,两人默契分工,丹丹守在店门口的“灶台”,杨金秋在路边的餐车忙活,一直要忙到14时左右。等客人全部散去,他们又马不停蹄地洗碗,收拾桌子。短暂休息后,18时左右再次开门,筹备晚上的食材,如此连轴转,直到23时左右才能收摊。等把店里彻底收拾干净,回到家往往已是凌晨一两点。这份日复一日的辛劳,换来了小店日渐红火的生意,也赢得了越来越多顾客的认可。
在这份辛勤付出后,杨金秋对小店的经营还有着自己独特的坚持与用心。“我自己出去吃饭,总担心食品安全和用餐便利,所以开店就照着自己的需求来。”杨金秋说。店里用的油,全是从胖东来旗舰店采购的;一次性的筷子也是买的质量好的;免费饮品区,除了两种口味的豆浆,还时常备着梨汤;一次性牙线、湿巾也是常年供应。如今的他,满脑子都是“顾客需要什么”,一旦想到新点子,就立刻落实,让顾客体验,看顾客满不满意。经营思维变了,心态也随之转变,不再只盯着营业额,即便生意偶有起伏,也不会那么心急了。
更让人暖心的是,杨金秋与丹丹夫妻二人还乐于助人。“如果有人真正遇到困难,可以进来免费吃饭。希望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人,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为这座城市出一点点力,我俩就会很开心。”杨金秋的话语朴实又真诚。谈及未来规划,夫妻俩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目前就想把这家小店经营好,让每一位顾客都能吃得满意,吃得舒心。”
烟火氤氲中,这家藏在街头的小店,用味道留住食客,用真心温暖城市,在一餐一饭的坚守里,书写着普通人的创业故事与生活温情。
王红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