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堂撬动大治理

——衡水市景县社区公益讲堂绘就共建共治共享新图景


孩子们体验料胎画珐琅绘制。


社区讲堂上,景县东苑社区工作者为大家讲解手工花制作。

 

在社区公益讲堂上,志愿者老师为孩子们上剪纸手工课。


志愿者老师在社区公益讲堂讲解料胎画珐琅工艺。


志愿者老师正在为学生授课。


志愿者老师指导孩子剪纸。


扫码看视频


  “以前一到假期总愁孩子没人管,现在社区公益讲堂开课,作业有人辅导,还能学非遗、练武术,我们上班踏实多了!”衡水市景县北城社区居民车润泽的感慨,道出了当地群众对社区公益讲堂的认可。


  今年以来,景县县委社会工作部、景县社区居民服务中心联合组织,将社区服务和志愿服务深度融合,创新打造景县社区公益讲堂,组织社会上的“能人巧匠”为居民开展志愿公益授课,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


  如今,这个“小课堂”不仅成为服务群众的便民驿站,更成为激活基层治理的“金钥匙”,以共建共治共享的创新实践,书写着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答卷。


  精准服务筑根基:从“按需开课”到治理认同


  “治理的根基在民心,民心的凝聚靠服务。”景县县委社会工作部部长王辉坦言,社区公益讲堂的出发点,就是用精准服务打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米”。为让课程真正贴合居民需求,景县创新建立“线上问卷+线下走访”的需求收集机制,通过小程序调研、网格员入户、居民议事会等方式,动态掌握不同群体的服务诉求,构建起覆盖全年龄段的“菜单式”课程体系。


  青少年群体的需求被优先响应。针对周末托管难题,“快乐周末”兴趣班开设书法、国画、吉他、武术等课程,让孩子们在兴趣培养中感受成长快乐;围绕寒暑假“看护难”,“多彩假期”托管班设置作业辅导、非遗体验、户外研学等内容,今年7月至8月就开设千余节课,服务青少年超万人次。料胎画珐琅课堂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窦美荣为孩子们详细讲解这项非遗技艺的“前世今生”,手把手现场教学,让孩子们零距离领略非遗魅力。“听老师讲了,我才知道料胎画珐琅是非遗技艺,我特别喜欢跟着老师学画这个。”上完非遗公益课后,景县蓝天社区9岁的聂子辛意犹未尽。


  成年人的“充电需求”同样被重视。“成人夜校”精准对接职场提升和生活需求,中医文化、短视频制作、手工零活等实用课程场场爆满;瑜伽、有氧减脂操等健康课程,成了上班族释放压力的“充电站”。景县东苑社区的“幸福手工坊”课堂上,社区工作者曹振雨正在为大家讲解手工花制作工艺,“这些手工活儿比较简单,我们对接工厂联系订单,大伙儿可以拿回家制作,不仅能打发时间,还能赚点零花钱。”


  老年人的健康需求被细心呵护。健康养生班定期邀请医护人员讲解常见病预防知识,养生饮食课传授科学膳食理念,体重管理课指导科学健身。60岁的周艳芹是健康课的“常客”,“老师讲的高血压防治知识特别实用,我按方法调理,血压稳定多了。社区对我们老年人的关心,比亲人还周到。”


  自2024年12月至今,社区公益讲堂已开办快乐周末兴趣班、经典诵读班、健康养生班、成人夜校班、多彩假期班等多种班次,设置课程97种,累计授课1624堂,服务居民超4万人次。这份“服务清单”背后,是对群众需求的精准回应,更让居民在获得感中筑牢了对社区治理的认同感。


  多元参与聚合力:从“能人授课”到共建格局


  “小课堂要持续运转,离不开众人拾柴的力量。”公益讲堂的生命力在于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为此,当地创新构建“四维联动”的师资招募培育机制,让社会各界“能人巧匠”成为课堂主角,更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画出共建共治的最大同心圆。


  持续性招募广纳贤才。景县志愿服务联合会将志愿老师招募设为长期置顶项目,从社会各界筛选有爱心、有专长的人士。县文广旅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来了,带来剪纸、布雕画、料胎画珐琅等传统技艺课程;退休教师来了,义务辅导孩子们作业;企业技术骨干来了,传授短视频制作等实用技能。


  针对性招募精准补位。依托书法、美术等协会资源,邀请爱好者、专业老师担任兴趣课讲师;暑假期间,“返家乡”大学生志愿者接过接力棒,成为假期班的“青春力量”。“去年寒假我就想参加公益讲堂的志愿活动,结果错过了报名时间,今年暑假我一直关注着,终于得偿所愿了。”这个暑假,华北理工大学大一学生赵笑萱在社区大讲堂担任作业辅导老师,虽然每天工作排得满满当当,但他笑言:“机会来之不易,能把所学知识用到服务家乡中,特别有意义。”


  广泛性招募汇聚民力。通过“社区—小区—楼栋”三级网格和197个小区微信群,把招募信息送到居民家门口。景康社区的居民江娟是一名数学老师,暑假放假后,她积极投身社区公益讲堂志愿服务工作,利用自己制作剪纸的特长,为孩子们开设剪纸课程,“希望能让孩子们在假期中收获知识和快乐,在动手实践中健康成长。”江娟说。


  培育性招募壮大队伍。创新“两个转化”机制——从积极参与的居民中发掘潜在师资,从普通志愿者中培养专业讲师。目前,全县已组建社区公益大讲堂志愿服务队4支,招募志愿老师112名,形成“人人可参与、人人能奉献”的共建氛围。


  服务延伸促治理:从“课堂互动”到共治生态


  社区公益讲堂的价值,早已超越“授课”本身。景县以讲堂为纽带,延伸服务触角,构建起常态化志愿服务、资源链接、居民活动三大平台,让“小课堂”成为激活社区治理的“大舞台”。


  “社区居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开设什么,一切从居民需求出发。”景县县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燕青介绍,目前,社区公益大讲堂已形成“需求收集—资源匹配—服务落地—反馈提升”全链条机制,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很多居民在‘被服务’后主动‘反哺’,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性循环。”燕青说。


  景县打破社区壁垒,以统筹思维破解资源分散难题,通过科学调配让师资、场地等资源发挥最大效能。针对专业师资稀缺问题,推行“轮转授课”模式,让优质资源辐射全域。县医院医护人员定期到各社区讲授健康课,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巡回开展技艺教学,确保每个社区的居民都能享受到专业服务;整合8个社区活动功能室、办公场所,联动辖区幼儿园、培训机构等19个场所,打造34间“社区学堂”,让居民实现“出家门进学堂”。


  资源“活起来”不仅丰富了服务内容,更让社区与社会组织从“陌路人”转变为“合伙人”。“以往协调辖区单位支持难度大,现在通过讲堂建立信任,开展文明创建、环境整治等工作都顺利多了。”景县东苑社区负责人王艳艳坦言。


  “我们建立线上扫码预约、微信群接龙报名机制,推行‘报名时序+特殊群体优先’规则,设置‘三次爽约灰名单’制度,不断提升居民的参与热度。”燕青说。“报名不用排队,特殊群体还能得到优先照顾,社区把服务做得又暖又细。”居民们对这样的安排赞不绝口。资源的高效统筹,让公益讲堂从“单点服务”升级为“全域覆盖”,更让居民在便捷服务中感受到治理的温度与效率。


  邻里关系在这里持续升温。有着共同爱好的居民通过讲堂聚在一起,组建起健步走方队、经典诵读汇、手工坊等9个团体组织。清晨的社区广场,健步走队伍步伐铿锵;周末的活动室,手工爱好者交流创作;傍晚的凉亭下,经典诵读声朗朗上口……党群关系、邻里关系在互动中愈发紧密,社区的凝聚力、向心力显著增强。


如今,景县社区公益讲堂已被衡水市委综合改革办公室确定为2025年“微改革”“微创新”项目。这个扎根社区的“小课堂”,正以贴心服务凝聚民心,以多元参与汇聚合力,以精细治理提升效能,用生动实践诠释着“小课堂蕴含大治理”的深刻内涵,为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景县经验”。



图/杨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