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将于9月28日至10月8日在沧州市吴桥县和石家庄市举办。这是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创办38年以来,首次将主体活动安排在“杂技之乡”吴桥。


从杂技世家到少年学子,从非遗技艺的坚守到现代科技的赋能……9月5日,记者走进吴桥,看到这座千年杂技故里正焕发新颜,以多元姿态迎接杂技节“回家”。


守艺:杂技是吴桥根脉,世家传承与非遗技艺的坚守


高空倒立、魔术戏法、滑稽表演……9月5日,在吴桥县于集镇于金生杂技小院内,杂技演员们正在加紧练习。


“终于等到杂技艺术节回家了!”


小院的主人于金生今年73岁,是杂技世家的第十八代传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吴桥杂技的代表性传承人,得知杂技艺术节要“回家”,他激动不已,“这是我盼望已久的,圆了我自己的梦,也圆了吴桥县全体杂技艺人的梦!”


于金生杂技小院是“吴桥杂技非遗传承基地”,陈列着独轮车、石锁、木桶等百余件老道具,墙上挂满了于金生“闯江湖”的照片,向人们讲述着吴桥杂技的发展历程。


吴桥杂技的兴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杂技的传承,一代又一代的杂技艺人,通过父传子侄、师带徒、团代班、杂技小科班等形式进行杂技的传习,使许多杂技技艺得以保存和传承。


“小小铜锣圆悠悠,学套把戏江湖走,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南北二京都不收,运河两岸度春秋……”


在江湖文化城,演员们穿着特色古典服饰,正唱着锣歌,表演杂技,二贵摔脚、三仙归洞、吃火吐火、十景杂耍……各项奇招绝活引得观众连连叫好,再现吴桥杂技艺人闯荡江湖的生活场景。


本次杂技节“回家”,对每一位吴桥杂技艺人来说都意义非凡。随着杂技艺术节日益临近,这座“杂技之乡”的非遗传承人们纷纷拿出看家本领,以饱满热情全力“备战”这场属于杂技人的盛会。


彭立新出生于杂技世家,是吴桥杂技大世界的一名杂技演员,也是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桥杂技飞叉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本次杂技艺术节的启动活动上,他将和家人一同登台表演。


受家庭熏陶,彭立新从8岁开始学习杂技,已经有37个年头了,去过14个国家演出。“通过这次杂技艺术节,希望能让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更多的朋友认识吴桥杂技,喜欢上吴桥杂技。”彭立新说。


口叼铲子勺子对转、头顶扇子加杯子,杂技艺人王娜娜的精彩表演震撼了现场观众。然而,在成功和炫技的背后,是27年的苦练。“我热爱我的工作,我要继续把这个节目传承下去。”王娜娜说。


除了传承,王娜娜还在原本演出技巧上进行了升级,将为本次杂技节游客带来更好的观看体验。


在江湖文化城“吹破天”剧场,何树森一边顶盘子,一边用鼻子吹奏6支唢呐,他将杂技和唢呐结合,引得现场观众掌声不断。


何树森是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杂技吹奏传承人,出生于五代吹奏世家,擅长唢呐演奏,演奏中吸收了杂技、戏曲和相声等众多艺术的有益成分,表演风趣幽默,灵活多变,被誉为“吹破天”。


“杂技艺术节在家乡举办,作为杂技演员,要尽力释放自己的能量,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看到吴桥杂技的实力和魅力。”何树森说。


延续:杂技教育育新苗,学员遍布30多个国家


9月7日,在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的练功房,百余名学生身穿练功服分散在各个区域,正在练习转碟子、帽子戏法、后空翻……


“刚开始只能转动一个碟子,现在我可以双手同时转动10个。”15岁的学生黄嘉琦一边介绍,一边转动着手里的碟子。黄嘉琦是吴桥人,今年是她练习杂技的第4个年头,“我喜欢杂技,每次完成一场舞台演出都觉得很有成就感。”


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于1985年建校,是我国最早的一所专门培育杂技、魔术人才的中等专业学校。相比于传统杂技的传承通过父传子侄、师带徒、团代班、杂技小科班等形式,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以杂技、魔术核心特色专业为龙头,构筑中高职并轨的职业教育学科体系。学员们不仅要练习杂技技艺,还要学习文化课等职业教育课程,顺利毕业后可获得中专文凭。


“从建校到现在,我们始终是面向全国招生、全国分配。”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副校长王洋介绍:“现在在校学生有700多人,河北本地的占多数,最远的有新疆、内蒙古、宁夏、云南、贵州等地的,专门来这儿求学。”


17 岁的贵州女孩王紫晗,就是千里迢迢来追梦的一员。


“听说吴桥是杂技之乡,学就要学最好的,我就来这儿了。”王紫晗笑着说,“小的时候看哥哥练杂技,学习后空翻,觉得特别厉害,那时候我就觉得杂技特别有意思。”


王紫晗已在这里学习了4年,不仅掌握了基本功,还参与了演出排练,即将登上本次杂技艺术节的舞台演出。


“我们不止教技术,每年还会打磨创作精品节目,就是想让吴桥杂技艺术能不断创新。”王洋介绍,学校打造的节目获中外杂技大赛金银铜奖50多项。


如今,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正以鲜活的姿态,为中国乃至世界杂技舞台输送着“杂技新星”。在杂技行业,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的毕业生是“香饽饽”,学校已为全国杂技团体输送优秀毕业生3000多名。王洋笑着透露:“每年学生还没毕业,就有不少杂技团体来挑人了。”


1999年,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被命名为“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培训中心”,开始承办对外籍杂技学员的培训任务,到目前已举办20届,为欧亚美大洋洲及非洲的30多个国家培养杂技留学生700多人。


随着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的临近,这所学校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中国乃至世界培养更多优秀的杂技人才,让他们能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现中国杂技的风采。”王洋说。


据了解,目前吴桥杂技教育以院校教育、个体民办教育、团带学员、师带徒等多种形式并存,具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设施,重视系统的技巧训练和全面的素质培养。2019年11月,组建了吴桥杂技职业教育联盟,杂技教育资源不断整合共享,助推了校团企深度合作,建立起“产学研”一体办学机制。


焕新:科技赋能传统,“老”文化也能赶新潮


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1987年创办于石家庄,每两年举办一次,与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法国明日国际杂技节并称为“世界三大杂技赛场”,是我国杂技艺术领域唯一具有评奖资质的国际性艺术赛事和品牌节庆活动。


本次杂技艺术节“回家”,不能只“怀旧”,更要“焕新”。为了让这场“归乡”盛典既有文化味又有科技感,吴桥从场馆建设、活动设计到服务保障,都进行了全方位筹备。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马圈式剧场、2150个座位三面分布无死角、20吨承重横梁保障高空杂技、舞台高20米满足各类演出需求……东方杂技城作为本届杂技节主场馆惊艳亮相,成为集文化、交流、艺术展演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地标。


“东方杂技城是河北省首个杂技大剧场,基本可以满足所有大型杂技表演,现在已经全部准备就绪,迎接杂技艺术节的召开。”王洋介绍。东方杂技城既能满足开闭幕式和4场国际赛事需求,还能兼顾日常教学实训。


在吴桥县辽河路一侧,东方幻乐城也在如火如荼地施工布展,共分为5个剧院、5个广场和6个街区。本次杂技艺术节期间,这里将同步设置大运河非遗联展和天桥八大怪街区。


“幻乐城项目以吴桥杂技文化体验为核心定位,深度融合文化延展、娱乐产品与爆款美食等特色艺术手法,致力于打造集文化演绎、创意互动、沉浸娱乐和特色美食于一体的‘全国首个杂技文化全景沉浸体验基地’。”河北艾科瑞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乐介绍。


在活动设计上,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更显巧思。走进吴桥杂技博物馆,以“天下杂技第一乡”为展览主题的吴桥杂技文化艺术展已经进入布展收尾阶段,将于9月10日试运行。本次展览展陈面积约1800平方米,内容分为7个单元,展现了吴桥杂技文化演进历程。


“吴桥杂技博物馆重在讲历史、讲文化,但是又用科技的手段为文物赋能。”吴桥杂技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服务中心主任闫岩给记者介绍了展览亮点。


吴桥杂技博物馆设置陶俑厅,让100 多件明代杂技陶俑“动起来”,还首次引入 AI 视频换脸技术,“游客扫码就能把自己‘换’进杂技小视频,五分钟就能发朋友圈,让年轻人也能爱上古老的文化。” 闫岩说。


吴桥杂技大世界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牟双介绍,景区还规范了旅游线路,升级了41个非遗项目的展示区,“从基础设施维护到安全预案,我们要让游客来了就像回自己家一样亲切,让杂技节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有温度的文化体验。”


随着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的临近,这座千年杂技故里正等待全球游客共赴这场“故乡之约”,见证中国杂技的过去与未来。



编辑:戴婧霄

来源:纵览新闻客户端
原标题:纵览原创 | 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即将在“杂技之乡”吴桥启幕,千年杂技故里焕“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