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至13日,第17届河北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在张家口崇礼奥林匹克公园举行。张家口市崇礼区委宣传部供图
河北崇礼——在这片被冰雪“亲吻”的土地上,冬季的魅力与激情早已深入人心。但是到了夏天,脱掉冰雪外套的崇礼如何吸引游客?又如何从“一季火”转向“四季热”?
近日,记者调研发现,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里,崇礼迎来了很多前来避暑休闲的游客。同时,骑行、路跑等户外运动的爱好者也显著增多。崇礼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体育赛事,让冰雪小城焕发新活力。
18度的夏天引客来
夏季平均气温18.4℃,PM2.5年平均浓度12微克/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1.5%,空气负氧离子浓度达到每立方厘米1万个……独特的生态优势和气候优势,成就了崇礼“避暑天堂”的属性。
69岁的重庆游客张树生和老伴今年慕名来崇礼避暑,已在城区一家民宿住了一个多月,“这里晚上安静,感觉很凉爽,也没蚊子,睡得很好。”
在崇礼,张树生结识了不少来避暑的朋友。“他们近的来自北京、天津,远的来自广东、海南,在这儿住的时间都比较长,有的已经住了好几个月了。”
除了避暑休闲的游客,这里还聚集了很多骑行爱好者。
灵活的身影在嶙峋的林间怪石中穿梭,巧妙地闪避着两侧不断迎来的葱郁绿树,一路向山脚下而去……在崇礼,“骑行风”越吹越盛。各大滑雪场纷纷将冬季滑雪场地转化为夏季山地车赛道,实现了场地资源的多样化利用,吸引了众多的骑行爱好者。富龙四季小镇负责人邹中桥介绍,雪场已建成12条山地速降车道,难度级别涵盖零基础到专业级,总里程达27公里,与冬季雪道总里程持平,实现了冬夏核心运动项目在建设规模体量上的统一。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李艳丽注意到:“将冬夏两季运营转化为四季运营已成为近年来崇礼区场馆发展的新趋势。除了冬季雪场的繁荣,夏季的活动运营也在不断寻求多样化,比如崇礼168国际超级越野赛、京张全季体育旅游嘉年华等。”
优化服务提升游客体验
从“一季火”到“四季热”,要如何为游客带来高质量的旅游体验?
崇礼区文化广电旅游和体育局副局长韩晓钰介绍,今年夏季运营尚未启动,崇礼就提前行动,大范围开展服务人员素质培训,持续对景区、酒店等场所进行安全检查,增加冬奥核心区公交车站点、频次。
为了给游客更好的出行体验,崇礼高铁站开辟了专门通道,快速分流游客,帮助游客尽快出站。出站后还可以乘坐接驳车到达各个景区。暑假期间,崇礼的雪场景区增设了便民服务台,对游客适时进行分流,确保旅游体验。部分景区根据客流变化,调整开放时间,延长餐饮服务时间。此外,崇礼还优化了景区信息化管理平台,推出了当地旅游服务小程序,游客扫码就可以在上面看到各个旅游景点的信息,也可以上传自己的投诉或建议,相关部门的初查反馈最晚次日就能进行电话通报。
据了解,截至8月24日,崇礼今夏共接待游客373.9万人次,同比增长11%。旅游总花费32.6亿元,同比增长7%。
赛事串联奥运遗产
奥运场馆赛后利用是众多奥运举办地普遍面临的难题。对此,张家口市政协副主席、市体育局局长郭志炜表示:“我们依托高标准的场馆设施和丰富的赛事经验,紧扣改造提升、多元化赛事供给和产业协同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推进冬奥遗产可持续、高效率运营。”
2022年7月,张家口崇礼奥林匹克公园正式开园。公园整合了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国家越野滑雪中心三大竞赛场馆以及张家口冬奥村、“冰玉环”等配套设施,成为后奥运时代场馆再利用的新起点。
如何充分利用冬奥场馆?当地政府首先把目光放在了承办各级各类赛事上。张家口兴垣体文旅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力涛介绍,近几年崇礼共承办国际级雪上项目专业赛事10余项、国家级37项,办赛数量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
赛事之外,冬奥场馆如何吸引更多游客?当地持续对冬奥场馆进行改造,让全季节赋能型业态不断植入:“雪如意”的顶峰俱乐部开设了德式餐厅,外部则有雪如意山谷乐园、如意水岸乐园等;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和国家冬季两项中心,有了越野摩托车场、自行车泵道等;张家口冬奥村则建设了足球场、篮球馆、攀岩馆,1643间运动员房间经过改造变成了客房……
如今,依托冬奥场馆开展的赛事、研学、旅游、会议会展,已成为张家口崇礼奥林匹克公园的四大核心业务。冬夏两季是该公园的研学旺季。“既能感受冬奥场馆的魅力、学习冬奥知识,也能体验摩天轮、高空步道等项目,真是不一样的经历。”今年暑假,来自北京的小学生王辰硕在崇礼研学了三天,大呼过瘾。
数据显示,自2023年正式开放以来,张家口崇礼奥林匹克公园已累计接待游客219.7万人次,其中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33.8万人次。赛事一项接一项,研学团队一批又一批,打卡游客一群接一群……昔日的冬奥赛区已变成四季皆火的高规格赛事聚集地和旅游热门目的地。
李艳丽认为,未来,崇礼区在冬奥场馆遗产的利用方面仍有巨大潜力。谈及具体建议,她表示:首先,要拓展体育消费场景,创新冬奥场馆产品供给,例如支持冬奥场馆打造一批沉浸式体育消费场景,鼓励夜间体育消费,搭建更多适老化体育平台。其次,可以打造综合型园区或体育服务综合体,拓展冬奥场馆服务供给,开展商旅文体健联动,构建“冬奥场馆+”一体化模式,促进场馆、赛、展、节、游一体谋划、一体开展,丰富服务业态。最后,宜创新冬奥场馆遗产开发模式,壮大服务经济增量,要充分运用“跟着冬奥场馆去旅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场馆流量转为经济增量。
编辑:戴婧霄
原标题:冬奥之城如何从“一季火”到“四季热”